问:安装脑起搏器的手术过程是怎样的?
大夫:脑起搏器是一种立体定向的手术,经过术前的手术安全性评估、疗效预估,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评估后,合适的患者就可以手术了。一般来说,手术当天会给患者安装一个头架,然后进入核磁室做核磁共振。玉泉医院有非常强大的核磁中心,还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新的脑立体定向影像合成软件,并结合患者的脑血管显像,指导大夫找到手术的靶点,同时尽可能避免损伤到脑血管。
手术当天做完核磁共振后,就正式进入到手术的状态了。手术过程中,大夫还会进行神经电生理点定位,通过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情况来确定靶点是否准确。靶点准确才能保证脑起搏器的疗效。
除此之外,一旦将刺激电极放置在靶点,就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此时将患者唤醒,通过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就可以判断靶点是否准确。
总之,通过这三项――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术中唤醒时的疗效,就能尽可能的保证靶点准确。而且,在医院还会做一个术中的核磁,进一步判断刺激靶点的位置是否准确,从而保证疗效的可靠和稳定。
问:脑血管显象是什么检查?
大夫:一般来说,安装脑起搏器手术前,需要将大脑的组织结构影像与脑血管的影像合成,才能更为准确地找到靶点,避免术中损伤脑组织或血管。因此,传统的术前核磁检查就是将造影剂打到血管中,才能看清脑血管的分布情况。而神经外科共同研发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脑血管显像,这种新型的脑血管显像技术不需要打造影剂,就能看清血管的分布,包括大脑深部的动脉分布,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术中的并发症,也避免了患者对造影剂不耐受的问题。
问:给患者进行诊治过程中,您主要负责哪些部分?
大夫:术前评估、术中的定位以及术后的调控和管理都是由我来负责。术前评估包括明确诊断、评估疗效;术中的定位包括确定靶点,并检验靶点的准确性;术后调控包括设备的调试和药物的调整。另外,术后的康复和心理调试需要到神经心理科和康复科寻求指导。我们医院实行首诊负责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由一个医生全程负责,患者的任何变化都能较为及时地发现并改善。
同时,通过术后的调控,可以很好地了解患者的缓解状态,评估起搏器的效果,及时排查异常情况,保证脑起搏器发挥最好的疗效。
问:医生的全程参与,对患者而言有什么意义?
大夫:医生的全程参与能够更好的了解患者各方面的情况,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及时发现。比如有的帕金森患者病程较长,手术后精神恍惚、甚至出现幻觉,家人可能比较难发现,但是医生可以通过前后的对比,及时发现患者的这些情况,并及时干预,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