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肿瘤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许多恶性肿瘤, 尤其是胃肠道肿瘤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均已是晚期。胃肠道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肿瘤防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胃肠道肿瘤中,胃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胃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常见癌症中居第4位,在癌症相关死因中居第2位,每年因胃癌死亡者约70万例。日本胃癌总的5年生存率为40 %~60 % ,居世界之首,其他国家约20 %左右。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约有22. 7万人,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3 % ,而患者的早期诊断率还不到 1/ 10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 EGC)手术率低于5 %~10 %。在预后方面,EGC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90 %以上,而进展期胃癌5年存活率仅为30 %~40 %。因此 ,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断的技术
1、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高危人群主要指癌前疾病和癌前期病变的患者。癌前疾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 ,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炎和胃溃疡等。癌前期病变指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包括以下连续过程:正常→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癌。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及癌前病变应定期随访,及早给予干预治疗。
2、胃镜检查
(1)普通电子胃镜
EG内镜下表现隐匿,特征不明显,主要是黏膜粗糙感、触之易出血、斑片状充血及黏膜糜烂等。典型的胃癌在镜下表现为结节、肿块、高低不平的癌性溃疡等。
(2)超声内镜 ( EUS)
应用高频率 (20MHz)的小探头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浸润的深度和范围。EUS还可用于判断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多数认为圆形,低回声或内部回声不均匀,以及与肿瘤部位回声相同者多为转移淋巴结,而炎性淋巴结多为高回声、椭圆形,周边模糊。EUS还可对胃癌准确分期,从而指导治疗;亦可用于术后随访发现残余癌或复发癌。由于受到超声束穿透距离的限制,一般肝右叶大部、腹腔内肠系膜上血管以下的后腹膜和肠系膜淋巴结等均不能被EUS探及,所以 EUS对远处转移不能提供结论性诊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胃镜诊断技术,正在临床上逐步推广和试用,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这些新技术分别是:
(3)色素内镜
色素内镜是指在内镜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辅助使用色素制剂及染料,以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度,使病灶的形态、范围更为清晰,从而提高胃癌的目视发现能力,引导活检及治疗,提高病变检出率。
(4)放大内镜
放大内镜可将内镜下的物像放大数十至上百倍,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的腺管开口、 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变化,在放大内镜下,胃肠道早癌显示为黏膜上皮下毛细血管和集合静脉消失,并出现大小、外形和分布不规则的肿瘤微血管。
(5)荧光内镜
原理为生物组织内的化合物与特定波长的发光物发生反应,可以发出特殊的荧光信号。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生化特征不同,对应的荧光光谱存在特异度。荧光内镜可清晰显示胃肠道早期肿瘤以及黏膜浸润程度,但对胃表浅性肿瘤的特异度不强。自体荧光内镜在指导活检方面有较强优势。
(6) 红外线电子内镜
优点是红外光可穿透组织,利用带有780~840 nm的远红外线光源的电子内镜,可看到黏膜细小血管的形态,可用于区别黏膜癌、黏膜下癌和进展期癌;还可清晰显示胃黏膜下血管情况。
3、影像学检查
(1)钡餐造影
常规钡餐对胃黏膜的微细结构显示不足,目前主要应用双对比钡餐检查,能发现各型 EGC,包括癌灶最大径< 1 cm甚至0 .5 cm的小胃癌和微小胃癌。有可疑发现时须行内窥镜检查。
(2)CT
尤其是螺旋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CT可较好观察消化道内外的情况及远隔器官有无转移,对于主要向壁外或壁间生长的胃肠道肿瘤具有独到的诊断效果 ,明显优于内镜和消化道造影检查。螺旋CT依靠胃肠壁厚度变化、异常强化和增厚以及黏膜的变化,提高胃肠道肿瘤(尤其是早期肿瘤)的检出率、精确肿瘤分期。CT仿真内镜可立体直观显示并能准确测量病灶大小,与胃镜活检结合可提高 EGC的诊断正确率。
4、病理学诊断
此项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内镜检查时多处取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因受取材深度影响 ,对浸润深度及与周围的关系尚需结合其它手段来综合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