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候:这一节气的总体气候特征,包括这一节气的由来、意义、三候、民俗等内容。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此时太阳处于黄经120度,阳光极其强烈,地面所积累的辐射热较多,时值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季节,其暑热程度更是超过小暑,故称大暑。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侯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此时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度。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如粤东南地区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在大暑吃凤梨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而且有败火的作用。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
2、体:这一节气人体的变化,包括人体的阴阳变化、不同体质的人易生的疾病等。
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此时天气闷热潮湿,在这酷暑多雨的季节里,很多人会出现周身疲惫、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口渴恶心等现象,这是因为暑热伤了人体的津气,从而出现“中暑”症状。这种天气,不宜吃太凉的食物,否则寒热相激,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大暑前后l0天左右,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炎热。在这种天气下,人容易受各种疾病的困扰,如头痛、头晕、乏力、腹泻等。儿童多见厌食症;一些人还容易突发心脏病、高血压等。极端的气温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会带来种种不利,甚至还会引发痉挛和中暑等急性病症。
3、疗:针对这一节气的常见病,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
值此时节,为防止中暑,除了要保持乐观的心境外,公众还要注意多吃含钾食物。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此节气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内服外用并举,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选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细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肺俞、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须注意的是,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
4、食:这一节气中饮食调养应注意的问题,可具体举例。
暑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饮食上,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要保持蛋白量充足,多吃鸭肉、豆腐、鸽子肉等,这类食物益气健脾、开胃、利于消化;多吃冬瓜、芥菜、西瓜皮、叶子菜等;适当吃些消暑水果,如雪梨、西瓜等,但不能过量。同时适宜多喝补气、消暑、开胃的汤,如马蹄、薏米、花旗参炖瘦肉或鸽子汤,加少量陈皮或生姜;多喝绿豆、红豆糖水,糖水中绿豆、红豆各半,加陈皮、生姜少许,冰糖适量。温补的食品则不宜多吃,如狗肉、羊肉、红参、鹿茸等,这些东西秋冬以后再吃更适宜,以免引起一些病症。
5、居:这一节气中,起居、精神、运动调养等注意的问题。
避免在烈日下曝晒,凡在野外工作、行走,应戴帽子或撑遮阳伞,携带充足的饮水与防晒护肤品防暑药物。注意室内降温,电风扇或空调自实不可缺少,但以风速柔和较为适宜。空调温度不苗调得过低,最好不要低于26。C。睡眠要充足保证睡足7小时,最好还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中医有“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即人体的精神心理、心态情绪会随着自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气候变化会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绪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
6、招:可介绍适合这一节气的养生招式。
游泳是夏季最为适宜的健身运动。大暑盛夏炎热,酷暑难消,游泳既可让人得到乐趣,消暑去凉,又能让人从中得到锻炼。但是要注意不要刚吃饱饭就游,以免因体表血管扩张,胃肠血液相对减少而影响消化功能。也不要空腹游泳,以防体内能源供不应求,使大脑血糖不足,引起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甚至晕倒。游泳的最佳时问是在饭后一小时左右。不宜在烈日下长时间游泳,最好避开中午阳光特别强烈的时问段,以防中暑。游泳前,应充分做好四肢、躯干各类关节和肌群的准备活动,再用凉水浇浇面、胸等部位,慢慢适适应水温水温,切不可贸然入水,以防发生抽筋事故。剧烈运动后出汗较多,也不应立即游泳。此时体力疲劳,肌体反应迟钝,如立即下水。容易产生因动作不协调引起的呛水,还会使张开的汗腺和毛细血管急剧收缩,出现肌肉痉挛。
7、补:这一节气不同体质的人有哪些进补的方法。
此节气前后,高温闷热,且雷阵雨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伤津耗气,人体感觉甚为虚弱。因此,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中暑。调养以清暑、健脾养胃为主,饮食最好以清淡、滋阴食品为主。对于正常人或略微虚弱者,宜清补。长夏大暑常常是“无病三分虚”。除了要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机可乘。陈延说,所谓“清补”,就是食用甘凉滋润之品,补益人体损伤的气阴,这种方法既避免了补气药的温燥,又避免了清热药的苦寒伤胃,补而不燥,清而不寒,既消解了暑热,又增强了体质。对于慢性病人或阳气不足者宜温补,这种进补方法仅适合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身体阳气不足、经常出现手脚发凉、怕冷等阳虚之人。对于正常人群需要慎重,以免出现咽痛、牙痛、发烧等上火的情况。
8、方:可介绍两三种适合这一节气的食疗方,包括配方、制作方法、养生功效等。
‘《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述。著名医家李时珍认为食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医药六书》曰:“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虽然药粥对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均适宜,但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大暑时节食疗药膳应以清热解暑为要。
做法:将荷叶洗净,剪掉蒂。粳米加水煮粥,荷叶盖于粳米上,粥熬好后,揭去荷叶,在粥内加入适量白糖即可食用。每日早、晚温热食用。
功用:清暑利湿、升阳止血。
薏米小豆粥:薏米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
做法: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同煮成粥。
功用:健脾渗湿、清热消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