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病人女性,52岁。因反复腹胀不适伴恶心呕吐二月余入院。患者2007年二月因卵巢癌于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卵巢粘液腺癌。术后予腹腔注射化疗多次,此次发病后患者至外院就诊,诊为下消化道不完全性梗阻,予胃肠减压、润肠通便等保守治疗,但腹胀不适及反复呕吐仍时有发作,未曾彻底缓解。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腹平软,腹式呼吸存在,未见肠型及腹部肿块,下腹部一陈旧性手术疤痕,下腹部散在轻压痛,无肌卫、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未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CT检查未见腹部明显占位性病变。上消化道碘水造影示胃、十二指肠扩张,空肠未见显影。考虑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可能大,故予行剖腹探查手术。
1.2 手术经过 术中见腹腔内200毫升淡褐色腹水,全部肠管被一层厚约0.3厘米致密、灰白色质韧、硬厚的纤维膜所包裹,致小肠扭曲,肠腔受压变小。将该纤维膜打开、切除,松解受压的小肠。上至屈氏韧带、下至回盲部升结肠,全部小肠完全松开,并松开盲肠升结肠。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放妥小肠,腹腔内倒入防粘连液一瓶。切口下放防粘连膜。
1.3 术后处理 常规胃肠减压,禁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预防感染治疗。术后五日患者出现肛门排气排便,胃肠减压引流量开始减少。予拔出胃管,清流质饮食,辅以杜秘克等润肠通便。但患者仍有腹胀,肛门排气正常,排便少。术后七日患者出现呕吐,呕吐物为淡黄色胃液及十二指肠液混合物,量约1000毫升。予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示胃、十二指肠扩张,空肠少量显影。考虑患者长期上消化道不全梗阻致胃、十二指肠过度扩张,张力下降,蠕动减弱,形成胃瘫,故予再次胃肠减压,并予中医针灸、中药胃管注入等治疗,针灸取穴:合谷、胃脘、足三里、外关。中药方剂: 西医配合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三日后患者胃肠减压由每日1500毫升减至200毫升,肛门排气排便量开始增多。中西医治疗一周后拔除胃管,患者少量进食流质,并逐日加量,未再出现呕吐,肛门每日有排便。后伤口一期拆线,恢复良好出院。
2、讨论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文献报道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多种学说:(1)女性生殖道逆行感染:Foo1978年报道了10例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年轻女性,认为该病系由经生殖道逆行感染引起的亚临床腹膜炎致纤维蛋白等渗出机化后形成包膜;(2)异物刺激:由于腹腔的外伤、手术等各种因素诱发腹腔纤维素性渗出,机化成包膜;(3)先天性畸形:有学者认为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发生变异构成此病,大网膜缺如演变成茧状包裹;(4)药物影响: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产生多发性浆膜炎而形成纤维包裹肠管;(5)病毒感染:由于在纤维组织渗出物中发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存在,因此,Fowler提出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本例符合病因二所述,由于穿刺化疗出血造成茧腹症。
2.2 病理 镜下观察为正常的腹膜样组织或增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可伴玻璃样变及慢性炎症。
2.3 诊断 腹茧症是一种少见的腹腔疾患,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急性或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术前B超可提示腹腔肿物内为粘连肠管和钡餐造影见肿物内为折叠小肠,加压后肠管不分离,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而又无其他原因解释者,要考虑腹茧症的可能性 。腹部触及包块则有助于此病的诊断。
在出现上消化道不全梗阻,有明显腹部手术史的患者中首先考虑肠粘连无可厚非,此案较为特殊。加之造影及CT检查亦无明显茧腹症表现,故较易混淆、误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