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都为难治性眼病,目前西医对这些疾病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针灸疗法却有一定的效果,现就建国以来的文献从选穴、治法、疗效和机制探讨等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1、 选穴
共检索了建国以来到目前发表的文献101篇,共涉及穴位103个,总计606穴次。常用穴位及其被载次数为眼眶部穴位:球后47,睛明37,承泣26,攒竹22,瞳子s16,内睛明11,鱼腰11,上明7;头面躯干部穴位:风池48,足三里36,肾俞35,肝俞35,合谷34,光明28,太阳24,三阴交21,太溪18,太冲19,百会14,膈俞12,阳白11,脾俞11,丝竹空10,四白9,行间9,养老7,翳明7,命门6,新明Ⅰ(位于耳垂后皮肤皱裂之中点,相当于翳风穴前上5分)5,新明Ⅱ(眉稍上一寸外开5分处)5。
所用穴位涉及全身十四条经脉。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的穴位最多为13穴,其次为足少阳胆经(10),其他分别为督脉(6),足少阴肾经(6),任脉(5),足阳明胃经(5),手少阳三焦经(5),足厥阴肝经(4),足太阴脾经(4),手阳明大肠经(3),手太阳小肠经(3),手厥阴心包经(2),手太阴肺经(1)和手少阴心经(1),另有经外穴12个。从上述分布中可看出,在与目密切相关的经脉胆经和膀胱经上分布的穴位较多,经外穴也较多,比肝经、肾经上的经穴多。
这四种难治性眼病的治疗选穴有如下特点:
(1)多取奇穴新穴
治疗上述难治性眼病,多取奇穴、新穴。有报道单用或以新明Ⅰ,新明Ⅱ为主穴治疗视网膜黄斑变性和色素变性[1,2],单用鱼腰、球后治疗神经萎缩[3];有以太阳、印堂、鱼腰为主穴治疗青光眼[4];以及以外睛明(位于眼内眦角外上0.1寸处)、新攒竹(位于眼内眦角外上约0.7寸)、月亮(位于眶下缘外1/3处)等为主穴,睛下(位于眼内眦角下外约0.5寸,眶下缘内方)、上明(在额内,位于眼眶上缘下方之眶壁中点)、健明(位于眼内眦角下外约O.4寸,或眶下缘内1/4与外3/4交界处,眶下缘内方)、健明1(位于眶下缘内方,眶下缘内3/8与外5/8交界处)、健明2(位于眶下缘内方,眶下缘内5/8与外3/8交界处)、建明4(位于眶上缘内上角凹陷处,内眦角上约0.5寸处)等为配穴交替选用[5];还有眶上(位于眼区,额骨的眶上孔处)、接力(枕骨粗隆与耳尖联线中点)及内睛明(位于眼内眦角泪阜上)等穴的使用记录[6-9]。
(2)局部取穴为主
101篇文章中,大多以局部取穴治疗为主。有用新明Ⅰ、球后、上睛明、新明Ⅱ等穴为主治疗色素变性;还有用球后穴、睛明、攒竹、四白、太阳和丝竹空等穴治疗黄斑变性;另有用瞳子s、睛明等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以睛明、承泣、上明穴等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
(3)配合远道取穴
在以局部取穴为主的同时,配合养老、光明、太冲治疗视神经萎缩;或加行间(双)、三阴交(双)治疗青光眼;或配肝俞,肾俞等治疗黄斑变性;亦有按辨证配穴,如肝肾亏损型可加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照海,三阴交等,心营亏虚型加用心俞、神门、足三里等,脾肾阳虚型加用脾俞、肾俞、关元、命门、百会等,肝气郁结型加用光明、支沟、太冲等,气滞血瘀型加用内关、膈俞、合谷等治疗视神经萎缩及视网膜色素变性。亦有一些治疗以远取穴为主,如单用肝俞、肾俞治疗色素变性及视神经萎缩;或单用行间治疗青光眼等。
2 、治法
2.1 针刺
有用电针的,但多以手法为主。多数医者强调针刺手法,如眼周穴位多选用30-32号细针,轻刺缓压,徐徐进针,缓慢进针至眼球出现明显酸胀感或眼球突出感时为度,如有需要,只作轻微的捻转,而不提插[18,19];也有在留针期间,每10分钟刮针柄1次;还有在眼周部穴位用烧山火手法,使得气后产生热感[20]。头项部穴位以使针感到达眼部为佳。如新明Ⅰ和新明Ⅱ,进针后,应用轻巧的手法以求得针感向眼眶内或外眼角放射,然后提插加小幅度捻转手法运针1 分钟,捻转频率160~180次/分,提插幅度1~2mm,然后接通G 6805 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200次/分,可见眼睑有跳动,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通电30分钟[10]。风池先刺入5mm~8mm,得气后用拇指向前捻插,顺势将针刺入10mm~12mm深,使酸麻胀感达于前额至目眶直至眼球;大椎穴拇指向前捻转行补针法,其时发生酸麻胀感,可以从督脉至上星穴,有时向两上肢呈对称放射至手腕部,不留针。另有在远取部位的穴位用强刺激手法,以病者能够忍受为度,捻转3次后(即留针30分钟后)出针。
2.2 穴位注射
可用单一穴做穴位注射,如眼宁注射液、脑活素、Vit B1等球后穴注射,川芎嗪、黄芪注射液太阳穴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颞浅动脉旁穴位注射等;也可选多穴,如硝酸士的宁太阳,球后穴注射,麝香注射液、654-2加Vit B1注射液肝俞、肾俞穴位注射,也可采用球后、新明I、新明II、承泣、风池、合谷、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光明等穴位, 每次选用3个穴,交替使。
2.3 针药结合
由于上述疾病治疗难度大,多主张采用综合疗法。如以毫针治疗为主,配合穴位注射,或再加耳穴贴压,或配合辨证用药及远端或眼周穴位加灸等;还可将中药、西药及电针合用以增加疗效。
2.4 其他
对于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神经萎缩,还采用了其他一些治疗方法,如治疗青光眼,有用半导体冷灸治疗仪进行穴位冷灸,有用钢针7枚,捆成圆柱形绑在竹筷子的一端,治刺脊柱两侧及有关的区域,还有用耳尖穴点刺放血,挑治法在上下睑针挑点、背部针挑点、肝俞针挑点、颞侧针挑点挑治 ,及在颈后部双侧风池穴附近的膨隆处,用梅花针扣刺,挤出黄水样液体;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把外直肌移植脉络膜上腔术与654-2加Vit B12混合液穴位注射相联合, 随后再作肝俞,肾俞羊肠线埋藏;视神经萎缩用核桃皮眼镜灸配合针刺、耳穴压迫法及肝俞、肾俞及耳枕中穴位割治埋线等方法。
3 、疗效评价
黄斑变性病例共206例,总有效率为86.49%~90%;青光眼病例共400例,总有效率为78.26%-90%;视神经萎缩病例共2385例,总有效率47.3%~94.1%;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例共873,总有效率为62.5%~91.2%。除青光眼观测眼压外,多以视力、视野作为疗效判定标准,一般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但在区分显效、进步、有效的具体标准上不统一,近年来增加了视敏度、视网膜电图(ERG)、视网膜电图的振荡电位(Ops), 眼电图(EOG)、视觉诱发电位(VEP)等作为疗效判定指标。由于这些难治性眼病的病因、病程、病情各不相同,针灸选穴、手法、治疗方法、疗程不一,更缺乏统一评定标准,故很难客观评判针灸疗效的优劣。但从文献中可以发现,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神经萎缩的患者,发现早,病情轻,基础视力好者疗效较好,晚期重症或基础视力差或有并发症者疗效较差,但亦有例外者。对于视神经萎缩,有人认为外伤所致的视神经萎缩疗效最佳,视神经炎所致的次之,青光眼型和其他型疗效稍差,但亦有文章显示各种炎症引起的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最好,而额部与眼部外伤引起的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较差,还有文章结果表明梅毒病导致的视神经萎缩疗效最好,球后视神经炎及外伤所致之视神经萎缩疗效较低;在年龄与疗效的关系上,一般认为龄小的治疗效果好,年龄大者疗效差,但也有文章认为年龄和疗效的关系不很明显;还发现视神经乳头病变重者效果较差,病变轻者效果较好,视力提高者,其眼底变化并不随之而改善。
4 、机制探讨
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发现,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视杆及视椎细胞的活动速度及程度,增强视网膜细胞的神经网络及生物活性,改善内层循环、视网膜上皮-光感受器复合体的代谢活动及损害的视功能[16];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存在球结膜微循环障碍,针刺可明显改善甲皱微循环[48];另有病理形态学的观察提示针刺能够抑制N2甲基2N2亚硝脲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病理损伤[49]。对于青光眼,针刺即刻降眼压效果显著,而且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都有显著的下降[50];针刺还能明显改善眼内房水的排出,直接影响房水生成率,从而降低眼压[51];还有研究结果提示针刺对睫状血管(睫状体处)具有较大的调节作用[52,53];另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针刺疗法不仅能够促进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超微结构的调整,促进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极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米勒细胞等的功能恢复,而且能显著增强视网膜SDH和ATPase的活性, 从而加速受损视网膜的修复[54];对低压性青光眼患者,针刺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球后的血流状况[55]。对于视神经萎缩,针刺不但能提高视神经的传导速度和幅度、改善视网膜功能、增强视觉中枢生物电[56,57],针刺还能改善视神经萎缩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58]。
5 、存在问题
5.1涉及病种不多,对一些重要的难治性眼病报道文章偏少,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目前居致盲眼底病中的首位原因,但总计只有三篇,而另一致盲的重要眼底病:糖尿病性眼底病变的针灸治疗,则缺如。
5.2 极大多数文章,缺乏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在101篇文章中只有少数几篇有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疗效评判标准不统一,未采用金标准,绝大多数采用多等级定性疗效评定,且对各个级别的定义多采用自己定义或者定义比较模糊,有部分文章甚至无疗效评判标准;大部分未设立对照组,多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且只有1篇文章做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状况的比较;只有少数几篇简单提及“随机”分组,随机方案未清晰详尽地报告;均无盲法记录;相当一部分文章的研究结果数据未详细交代所用的统计学处理方法,有的甚至无统计方法记载;对于治疗干预情况,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章详细描述了针具的型号及参数、针刺的穴位选取、针刺的手法、刺入的深度和角度、得气情况、留针时间、刺激方法、药物的剂量和应用方法、仪器的使用参数和厂家等。所有的这些都降低了试验的重复性、数据准确性及结论可信度。
5.3针刺机制研究也不够深、不够广,黄斑变性甚至未检索到相关的文章。
6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针灸疗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这四种难治性眼病有较好的疗效,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首要环节,长期不间断的针灸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但对于这些疾病,针灸的治愈率很低,临床研究的设计和方法有待改进,动物实验研究尚欠深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引进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运用视功能检查、眼底血管造影、眼底形态学测量和眼底血流动力学检查等客观指标来进一步验证针灸治疗的效果,进一步开展各项动物实验以深入机制研究,并将传统特色的针灸学与循证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研究成果的报道质量势,接轨国际标准,为我们的中医药走向世界添砖加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