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原发恶性肿瘤向肝脏转移是癌细胞栓子从血液循环内到达肝动脉或门静脉内开始的。组织学研究表明,这些肿瘤细胞堆积在肝窦前小动脉、终末门静脉、肝窦内以及邻近的肝脏细胞外间隙内。所有肝脏转移瘤都是从微小病灶开始生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肝脏转移时肿瘤往往已经是较晚期了。这些微小转移灶的生长速度与原发肿瘤部位、细胞类型、恶性程度有关,肝脏局部环境对此可能也有影响。研究证明,肝脏转移瘤的完全切除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故早期发现转移灶,包括对转移灶数目、位置、大小的确定并判断其可切除性非常重要。虽然CT动脉期门静脉造影(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及术中超声是公认的最敏感检查方法,但它们均属于有创性检查,未被常规采用。肿瘤肝转移的无创性早期诊断几乎全部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其他早期诊断肝微小转移瘤的方法如应用肝脏MR特异性对比剂、超薄层CT扫描尚处于研究阶段。临床实际工作中大部分肝转移瘤疑似患者仅进行上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以了解有无病灶的存在,然而,有报道认为CT对肝微小转移瘤的检出率并不高。因此在常规检查中,选择哪种方法可以早期诊断或排除肝脏微小转移灶,对原发肿瘤分期和判断肝转移瘤可切除性有重要临床意义。
有研究结果显示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微小转移瘤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或MRI平扫高。当病灶较小时,肝脏血管瘤和转移瘤在CT平扫常呈等密度,尤其邻近膈面、肝缘及肝脏血管的病灶因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CT或MRI动态增强扫描不易显示。Onishi等认为,CT增强扫描对<1cm的囊肿与微小转移瘤鉴别困难,结合MRI的T2WI与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有助于鉴别诊断。MRI平扫尽管对肝微小病灶的检出率高,但当转移瘤较小时,其T2、T2值与血管瘤、囊肿类似,仅凭信号高低难以明确性质,结合MRl动态增强图像病灶的血流动力学表现,诊断把握度明显提高,从而有助于提高诊断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因肝转移瘤强化特点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相关,而肝脏转移的原发肿瘤常见于消化道或盆腔,根据门静脉回流的解剖特点,转移瘤在门脉期多呈不同程度的环状强化,而且,MRI的软组织信号对比优于CT的组织密度对比,故转移瘤的环状强化在MRI动态增强图像上较CT动态增强明显。因此,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能提供最大化的影像信息,有助于肝脏微小转移瘤的定性诊断。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对肝脏微小转移瘤的诊断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于CT或MRI平扫,是排除早期肝脏转移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邻近膈面、肝缘及肝脏血管的微小转移瘤,CT扫描易于漏诊。但有一点需要强调,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价格昂贵,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核磁共振在复发转移筛查中的应用有待商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