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以非特异性的炎性反应为主要表现的肠道疾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本病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肠癖”、“久泄”、“久痢”等范畴。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感染、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由于病因未明,西药治疗上主要是通过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甚至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复发率高、副反应大,患者难以耐受。近年来,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针灸疗法
吴焕淦等观察了隔药灸中脘、天枢(双) 、关元穴治疗UC的临床疗效及对主要症状的改善作用,并与隔麸灸对照。结果隔药灸组总有效率与隔麸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腹痛、黏液便、脓血便、腹胀、肠鸣、纳差等症状的改善上,隔药灸组与隔麸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腹痛、里急后重的改善方面,隔药灸组的改善情况优于隔麸灸组, 表明艾灸治疗UC疗效确切。华雪桂等观察隔药灸治疗慢性UC的临床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取穴中脘、气海、天枢(双) 、足三里(双) 。湿热蕴结加大肠俞(双) 、水分;肝郁脾虚加太冲(双) 、脾俞(双)等;脾肾阳虚加肾俞(双) 、关元等。结果隔药灸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对里急后重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肠鸣症状的改善效果。有研究采用针刺治疗UC也有良好的疗效,选穴以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和气海为主。马向明针灸治疗UC患者,并以口服西药柳氮磺吡啶片作对照。取上巨虚、天枢、关元、足三里、中脘、大肠俞、长强等穴。除长强穴以外,均针尖朝向病变部位,行中等强度刺激,使针感至病所。刺长强穴,沿骶骨前向上透刺,使产生较强的重胀感,留针30 min后出针。再取中脘、天枢、关元行艾条温和悬灸。结果发现针灸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王旭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和神阙为主穴,治疗38例慢性非特异性UC患者,结果临床痊愈18例,临床有效15例,无效5例。杨振辉等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梅花针放血治疗UC。夹脊穴选取T8-T12 ,先行泻法,再行补法。配合梅花针叩刺三焦俞、大肠俞等穴,重叩后拔罐出血。结果表明,总有效率为93. 1%。部分研究者采用针法和灸法结合运用治疗UC。孙公海等采用针刺和隔姜灸治疗慢性UC,取中脘、气海、足三里(双) 、天枢(双) 、上巨虚(双) 、合谷(双) 。针刺后采用隔姜灸。对照组口服复方黄连素、氟哌酸和庆大霉素8万u。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发现,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赤军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脾俞、大肠俞、关元为主进行温针灸治疗慢性UC患者87例,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经2~5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 7%。研究发现,针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UC疗效优于纯中药对照组。郭晓原等运用针灸疗法配合中药灌肠治疗UC,针灸取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章门为主穴。结果发现,临床症状和肠镜结果比较均有显着差异,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曹世强采用该法治疗慢性UC患者40例,选取足三里、命门、关元等穴,在针刺留针的同时施以艾灸。每晚睡前保留灌肠。结果总有效率95%。何坚则将针刺与药物灌肠相结合治疗UC患者36例,结果痊愈16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 44%。
2、其他疗法
冯国湘等采用自制痛泻宁穴位贴敷治疗30例UC患者。取穴足三里、脾俞;天枢、大肠俞。两组交替以痛泻宁穴位贴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显着优于西药对照组。张光奇等应用中药健脾益肠散内服,配合固本保元腹袋敷脐治疗115例UC患者。结果发现两种疗法结合的临床有效率与单一疗法相比具有显着的优势。刘言寿采用电针加气功治疗UC患者53例。针刺取穴脾俞(双) 、三焦俞(双)和胃俞(双) 、肾俞(双) ,两组穴交替治疗;气功疗法遵刘贵珍内养功法。结果53例中痊愈41例,好转12例,疗效显着优于单纯电针或气功治疗组。贾小强等将慢性UC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应用口服柳氮磺吡啶片、肠疡宁膏贴敷神阙穴、二黄三白汤保留灌肠等综合疗法,并分别采用单一疗法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 78%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表明三法协同,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房恭等运用穴位注射治疗UC患者44例,并与西药治疗对照。穴取脾俞、足三里、上巨虚。选取黄芪注射液和当归注射液,得气后每穴注入2 mL。两侧穴位交替使用。结果发现,穴位注射组与西药治疗组相比,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王会珍[运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UC患者64例,针刺和水针取穴脾俞、肾俞、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穴位埋线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脾俞、肾俞。结果64例中痊愈5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1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