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难以入睡、熟睡维持困难和醒后不能恢复精力与体力,从而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长期慢性失眠还可能并发抑郁性情感障碍或导致躯体疾病等。2002年3月“国际睡眠日”进行的调查表明,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有45.4%的人存在失眠问题。失眠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以及由此导致的病假、意外伤害、事故、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的下降等,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抑郁性心理障碍发病率大幅上升,其中相当多患者以失眠为突出主诉,而多被当作原发性失眠而“久治不愈”,不少发生严重后果,比如国内外不少著名人士就是因为不堪忍受久治不愈的“慢性失眠”而自杀。失眠不仅危害健康,也危害家庭与社会,所以失眠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从目前失眠治疗的临床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问题。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对失眠采取的对策有:服安眠药33.4%,少喝茶、咖啡32.9%,看医生22.3%,喝中药14.5%,喝酒13.1%。在采用服催眠药物的个体中,其服药情况是:亲朋推荐23.2%、医生处方49.5%、其他途径27.3%。这些患者对于目前失眠治疗的总体满意度只有45.9%。从医学观点来看,以上数据显示我国普通人群对失眠采取的措施大部分是不正确的,在少部分服用药物的患者中,选择药物信息的来源与途径也不正常。这必然导致客观治疗效果不佳,主观满意度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率增加。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睡眠障碍与睡眠卫生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来说,无论是在群众中或是在医学界本身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不仅与从事睡眠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人员有关,也需要得到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因为睡眠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殊性与重要性在于睡眠障碍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常常给社会带来危害,如美国航天飞机爆炸的惨案与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等,都是因为有关人员的睡眠不足引起的。上海的一份调查揭示所发生的车祸中有35%是由于司机睡眠不足所致,由于工作或环境导致的睡眠剥夺而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不胜枚举。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于睡眠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存在的各种睡眠问题而主动就诊。迫切需要大力培训睡眠医学专业人才,开展睡眠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进行全民睡眠卫生宣传教育。有必要在大学开设睡眠医学课程,在医院开设睡眠障碍门诊与建立睡眠实验室,以利于促进睡眠医学的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