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93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收集中医临床症状,探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辨证分型证治规律,归纳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湿热瘀血;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寻找到一条提高临床辨证论治准确率的捷径――结合中医证候调查的辨病论治。上海曙光医院西院肾病科邵命海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证候 辨证论治辨病论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患所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在国内年发病率是自然人群的百万分之50 ~100,病情复杂多变,治疗棘手,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并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新世纪以来我国肾衰病人替代治疗人数逐年上升,我国登记在册血透、腹透和肾移植患者2006年已经达到66700人,估算每年医疗费用超过60亿。中医药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延缓早、中期的慢性肾衰患者进入透析期的速率、死亡率和治疗支出,我们的责任就是提高辨证论治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但是现有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辨证分型证治规范不能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因此,我们对1000例慢性肾衰进行中医临床症状的调查,以期发现其证候分布特点及辨证分型演变规律,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一、病例选择范围
全部病例均为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岳阳医院、上海市中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的肾内科门诊或病房患者,根据血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90ml/min/1.73m2,未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二、结果
1、一般资料
共收集病例1000份,资料符合要求者共939份,男性463人,女性476人,年龄20岁到89岁,病程从3天到600个月不等,其中有115人病程在3个月以下,48位患者发现时已经是终末期肾衰。
2、患者各种症状出现的人次和积分
939例患者每种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0-4分四个档次,分别计算出现症状的人数(症现人),所占比率(症现率),以及所有患者症状积分总和(总积分),并计算人均积分。
小结:有82.9%的患者都有倦怠乏力的症状,其他脾肾气虚的表现如腰膝酸软、夜尿清长和少气懒言都有50%以上的症现率,湿热瘀血表现如口苦口臭、皮肤瘙痒,以及心神症状如失眠多梦、心悸胸闷症现率都小于20%。
3、中医证候发展演变规律:
3.1、脾胃症状
小结:心神症状中以心悸、胸闷和失眠为显著,多梦表现却逐渐减少。
结论和讨论:
1、 慢性肾功能衰竭各个时期,脾肾气虚在本虚诸证中都占绝对主导地位,标实兼证以湿热瘀血为主。
通过93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医证候调查,我们发现本虚诸证中以脾肾气虚为主,占绝对主导地位,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并不多见,标实兼证中以湿热、瘀血为主,而无明显风动、水气的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随着疾病的进展,各种症状的症现率和人均积分逐渐增加,但仍以脾肾气虚主症,湿热瘀血为主要兼证。资料中的患者,大多接受过中医药辨证治疗,相关邪实证候并不明显,可能是治疗后标证易除,而本证难祛,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正虚尤其是脾肾气虚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根本病机,而湿热瘀血只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加速了疾病的进展。
2、结合中医证候调查的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的补充和捷径:
大部分专家和辨证分型标准都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辨证分型临床上不外乎从正邪两方面入手,常以正虚为纲、邪实为目进行分型,正虚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为湿浊、湿热、水气、瘀血、风动。正虚诸证随着疾病进展从脾肾气虚向阴阳两虚转化,邪实诸证从湿热瘀血向水气风动发展。这种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传统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思想,可是由于现代医疗模式的巨变和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的固有缺陷,当今的临床中医师需要多年的实践才能具备初步的辨证论治能力,许多医师更是终其一生也不能窥其一斑,更不要说登堂入室。本研究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辨证分型证治为切入点,通过对93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收集和归纳中医证候,发现临床主要证型为脾肾气虚,湿热瘀血,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了方向明确,简明扼要的辨证治疗策略,为今后治疗用药和药物研制提供方向,补脾肾之气为最根本治疗大法,清化湿热瘀血为重要佐治。同时寻找到一条提高临床辨证论治准确率的捷径――结合中医证候调查的辨病论治,临床医师再也不用通过个人几十年的摸索,才找到某种疾病的主要证治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