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腿脚不适,会给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各人表现不一,有的腿脚麻木,走路不便;有的下肢肿胀难忍;有的发冷、发麻;有的疼痛,不能行走;有的局部发红,感染;有的关节肿胀、酸痛;有的皮肤颜色变深、瘙痒;有的出现溃疡;严重的组织发黑、坏死。引起这些症状的疾病,除了脑部病变、腰椎疾病、骨关节病变需要到神经科、骨科就诊外,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周围血管病变所致,需要到血管外科就诊。
俗语说的“老烂脚”、“脉管炎”指的就是周围血管疾病。“老烂脚”在西医中的称谓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由于静脉阻塞或逆流导致下肢的浅静脉曲张,进而导致皮肤营养障碍,出现溃疡,并经久不愈。“脉管炎”指的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可以由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动脉炎症引起,早期表现为下肢发冷、发麻,走一段路小腿酸胀,严重的肢体疼痛,彻夜难眠,甚至组织发黑,坏死,需要截肢。而这些疾病如果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是可以通过手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千万不要忽视您腿脚上的小毛小病。
下肢肿胀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杨阿姨因子宫肌瘤在医院做了子宫肌瘤切除术。拆线回家后因怕伤口痛而不敢活动 ,成天躺在床上休息。出院一周 ,杨阿姨下床活动后感觉右小腿疼痛 ,站立时明显。次日发现小腿肿胀 ,皮肤发热 ,且一按一个坑。用热水袋敷、用手揉都不见效,她赶紧到医院就诊。医生的诊断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批评她不该擅自在家做热敷、按摩治疗 ,因为那些治疗是十分危险的。
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人体静脉系统负责将全身各部位的血回收到心脏,静脉有浅、深静脉之分。浅静脉位于皮肤浅表,即我们平时吊针抽血的部位,而深静脉位置较深,位于肌肉深部,无法看到,但却承担着主要的血液回流的任务,因此如果深静脉内血液凝结形成血栓的话,那么血液回到心脏的通路就被堵住了,腿会一下子肿胀得很厉害。多发生在一侧下肢(如图1)。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肿胀 ,行走或站立时加重 ,遗憾的是相当多的患者被误诊为肌肉拉伤、筋膜炎、受凉等贻误了治疗时机。
哪些人容易发生呢?如果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很容易凝结或者静脉管壁不光滑,就容易形成血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杨阿姨手术后存在血液高凝的状态,而她因为害怕又不敢活动,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减慢,从而引起了深静脉血栓。除手术后的病人外 ,骨折后、分娩后、慢性疾病长期卧床、肥胖、糖尿病、高血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等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医生为什么说周大姐自行热敷、按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刚刚产生的深静脉血栓还很新鲜,在血管中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如果热敷、按摩很可能会促使血块脱落。脱落的血栓随静脉血流返回心脏 ,通过右心抵达肺动脉会导致肺栓塞而猝死。因此长期卧床或缺少运动者当一侧或双侧小腿肿胀疼痛时,千万不可轻视 ,更不可自作主张治疗。
除了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还会带来什么危害?由于下肢主要的静脉堵塞了,血液只能通过浅静脉来回流一部分血液,久而久之导致浅静脉曲张,皮肤营养障碍,出现色素沉着、溃疡并且经久不愈,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医学上称之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图2)。
有方法治疗吗?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如果你久坐或长期卧床,建议可以作一些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使小腿肌肉收缩,把血液挤压回心脏,加快血液流速,使它不凝结。而如果发生了深静脉血栓,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因为刚刚发病血栓新鲜,容易溶解,最好3天内。最新的方法是在血块脱落的必经之路放置一个保护装置,称之为下腔静脉滤器,以拦截脱落的血块,防止肺栓塞的发生,同时在大腿根部打一针,将一根溶栓导管插入血栓内,通过它注射溶解血块的药物,打通静脉。一般用药1~2天肿胀就会明显消退。当然,以后还要口服一些抗凝药物来维持,并且穿着医疗用的弹力袜保护静脉功能。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脑梗塞这些疾病的名字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但可能大家不知道,其实它们是同一种疾病引起的,那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发生在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导致心脏缺血,就是我们称呼的冠心病,严重的发生心肌梗死;而脑动脉硬化,就会引起脑梗塞。同样,动脉硬化发生在下肢,就会引起“脚梗”,对这种疾病大家的认识还不足。
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都会增加动脉硬化的发生,就象自来水管内的水垢,越积越厚,最后堵塞动脉管腔,远端缺血。在心脏,表现为胸闷、气促,严重的不能平卧。在下肢,早期可能只有脚发冷、发麻的感觉,渐渐地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需停下来休息片刻。其实这时候下肢的动脉已经闭塞了,但往往因为老年人不会走太远的路,最多在家附近走走,走路又比较慢,即使有些不适,也会被认为老年人年纪大,腿脚不便而忽视了动脉闭塞的病变。等到病情进一步发展,不走路也痛,医学上称为静息痛,晚上因疼痛不能睡觉,甚至有的脚趾出现发黑、坏死,闭塞的动脉病变已经很广泛了。
冠心病,可以通过心脏搭桥或者放支架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的病变,也可以绕过堵塞的动脉用自己的血管或人造血管架一根桥,使动脉通畅。而目前医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打通堵塞的动脉。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是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及血管支架植入术,方法是在大腿根部或手臂上用穿刺针穿到动脉,然后将带有扩张球囊的导管插到堵塞的动脉中,扩张球囊,使闭塞的动脉扩张,形成一条通道,然后收缩球囊,拔出导管,为了防止动脉收缩,可以再放置金属支架,对该段动脉作永久性支撑,恢复血流,缓解症状。整个过程最快只需半小时,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经过治疗,患者的疼痛症状可缓解,即使已经有了组织的坏死,也只需剔除坏死组织,避免了以往要截到大腿才能长好伤口。随着技术的发展,长球囊、超细导丝等的出现,使得这种治疗方法越来越成熟,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成为这种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糖尿病足的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的定义: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患。最常见的后果是慢性溃疡,最严重的结局是截肢。它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四大慢性并发症之一,据统计,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其中10%~14.5%的患者因此而截肢,截肢后30天内的死亡率高达10%,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机会要高出15-40倍,严重地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
糖尿病足通常有三种情况:①神经功能病变。血糖增高会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神经功能,导致病人肢体麻木。所以临床上一些病人不知道冷热感或疼痛感,比如走路沙粒掉进鞋子里却不知道,反复磨损后就易引起感染。②缺血。造成糖尿病足组织坏死的主要因素是肢体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引起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肢体麻木、发冷,走一段路需要休息一会儿,严重的夜间休息时疼痛,不能入睡,发展到后来,病人大都有末梢坏疽。③感染。高血糖引起细菌繁殖导致感染,一旦糖尿病病人感染,就是多种混合性的细菌感染,味道很臭乃至家人无法忍受。
如有脚部症状就应立即到医院血管外科检查,医生评估动脉的方式有:摸脉搏;测上肢和下肢的血压;做彩色超声,或进一步动脉造影,CT、磁共振动脉显象明确动脉病变情况。如有血管病变,可视病变程度行相应的治疗,如扩血管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手术搭桥、介入治疗等等。即使组织已坏死,也可通过手术的方法重建动脉血流,清除坏死组织,使伤口愈合。附图显示的是一位75岁的患糖尿病的老太太,因为动脉闭塞又继发感染,足外侧坏死,通过控制血糖,用自己的浅静脉做了一个动脉搭桥手术,恢复足部的血供,创面清创换药,8个月后伤口完全长好,可以行走。
尽管目前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大大降低了糖尿病足的截肢率,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病情已相当严重,不得不通过截肢来保全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对足部的护理很重要。糖尿病足往往由于足部微小的创伤而诱发,如不合脚的鞋挤压、擦伤、皲裂、鸡眼处理不当等。平时控制血糖;适当锻炼;禁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减肥;定期到医院血管外科检查足部;经常自己检查足部情况,保持足部卫生,每天检查自己的脚,用一面镜子检查足底,是否有破溃,温水泡脚,忌用热水泡脚,轻柔擦干脚,包括趾间,用护肤品防止脚部皮肤开裂,但趾间禁用,仔细修剪脚趾甲,要直剪,不要剪得太短,不要应用鸡眼膏,不要自己修老茧,穿干净干燥的袜子,每天更换,袜子不要太厚,不要有很紧弹力圈,脚冷可穿袜子睡觉,不要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不要长时间翘二郎腿坐着,买新鞋在下午,穿新鞋一次不超过2小时,每天换一双鞋穿,穿前用手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保持脚温暖干燥,不要淋着雨雪,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要赤脚走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