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痛”医学名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因其骤发、骤停性及顽固、难以忍受等特性而让患者谈之色变,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双重折磨,有些患者因为医治效果不佳,难以忍受长时期的疼痛,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是三叉神经在颅内受到脑血管压迫,导致三叉神经根部局部脱髓鞘改变,脱髓鞘局部的相邻纤维之间产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可通过此“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传出的冲动经此“短路”转变成传入冲动,如此叠加,达到阈值以上强度,产生剧烈疼痛的症状。
三叉神经痛多发于中老年人,多数患者40岁以后起病,女性多于男性。发作前无明显征兆,发作时持续数秒至一二分钟不等。疼痛可由口、舌的运动或外来刺激诱发,常有“扳机点”(即碰到面部某一部位就会引发疼痛),多在唇、鼻翼及口腔内等处。咀嚼、吞咽、说话、洗脸、刷牙等动作都会引起疼痛发作。因害怕引起疼痛,一些患者不洗脸、慎说话、少进食,以至面部污秽,身体虚弱,精神抑郁。
约60%的患者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口水,偶有面部表情肌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疼痛呈周期性发作,不痛期逐渐缩短,最后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及休息,让人心力交瘁、痛不欲生,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叉神经痛还会引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所以患者应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牙痛成“替罪羊”
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三叉神经痛常被病人误认为是牙痛,往往将健康牙齿拔除,甚至拔除全部牙齿仍无效,故应注意。
牙痛是口腔科牙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大多由牙龈炎、牙周炎、蛀牙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引起。牙病引起的疼痛为持续性疼痛,这与三叉神经痛间歇性、突发突止性的特点截然不同;并且,三叉神经痛疼痛的剧烈程度远在牙痛之上,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数日不等,随着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痛”。
目前医学界公认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有三种,即:药物治疗、射频治疗、微创手术治疗。疾病早期,一些患者常会选择保守治疗,即药物治疗和射频治疗,但保守治疗无法根除,并且副作用大,如药物治疗会引起严重的肝肾功能受损,且疗效甚微;射频治疗则会引起面部麻木,疗后会复发,亦不是最佳选择。相较之下,微创手术治疗以副作用小、去除病因彻底、治愈率高等优点成为首选。
微创手术即微血管减压术,1967年由美国神经外科专家Jannatta教授首次提出。在耳后发际内作一小切口,颅骨钻孔后,在显微镜下,将致病“元凶”――“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产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经核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陨灭,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不会造成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