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下降、骨微细结构破坏,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上因为脊柱是承受人体重量的主要结构,骨质疏松带来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椎体骨方面。
骨质疏松易导致骨折等不良后果
1、体压缩性骨折:很多时候,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人也容易发生骨折。仲教授指出,屈背屈膝致使老人行走不便,稍有不慎便会跌倒,有时很轻微的冲击力就会造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一旦出现骨折,即刻产生剧烈疼痛,无法动弹被迫卧床;一旦卧床不起,骨质丢失会明显加快,各种并发症如褥疮、肺炎、肠麻痹等都会相继出现,加快老化和脏器功能衰减速度。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肢体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高缩短:生活中,不少老年人会发现上了年纪之后,身高比年轻时矮了几公分。这主要是由于随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丢失,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因承重而压缩变形,因椎体前部多为松质骨组成,所以前方首先出现变性,椎体逐一出现锲形压缩,尤其是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最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为保持平衡只得弯曲膝关节,这形成了椎体压缩病人特征性的站立体位。
3、脏器功能减退:脊椎后弯,导致胸廓畸形和腹腔受压,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以及腹胀便秘等症状。
4、疼痛:这是因为腰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所致;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骨质疏松应尽早治疗
一些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后补钙就够了”,“为了避免骨折要少活动”。其实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仲教授建议,中老年人应定期检测骨密度,一旦被确诊骨质疏松,应在正规医院专业医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仅靠补钙可能还不够。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钙制剂,包括各类钙片和口服液;抑制骨吸收药物,如去氢孕嗣、等;促进骨形成药物,包括固力康(四烯甲萘醌胶囊)等;维生素类药物,罗钙全(钙三醇)等。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选择。
过去对骨质疏松发生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一般都采用保守治疗:绝对卧床3个月。但长期卧床又加剧了骨质流失和其他并发症,由此恶性循环。现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新型微创技术。专家介绍说,无需复杂的切开和钢板螺钉固定步骤,只需在透视下将穿刺针插入椎体,放入一可膨胀的球囊,撑起并夯实压缩变性的椎体,注入骨水泥,便可达到修复骨折和止痛的作用。患者术后即刻疼痛消失并可正常行走。该方法具有创伤小、起效快、疗效好、恢复迅速的优势,是目前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