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症I型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富马酰乙酰乙酸水解酶活性降低或缺失,导致酪氨酸代谢途径的终端代谢发生障碍,富马酰乙酰乙酸增高,其上游代谢物酪氨酸、4-羟基苯丙酮酸增多,旁路代谢产物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乙酸;中间代谢产物马来酰乙酰乙酸、延胡索酰乙酰乙酸增高,导致其旁路代谢产物琥珀酰乙酰乙酸、琥珀酰丙酮增高。琥珀酰乙酰乙酸、酸琥珀酰丙酮可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是造成肝、肾损害的主要原因[1]。酪氨酸血症I型临床上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急性型(发病年龄2岁)[3]。急性型多在新生儿期起病,病情进展迅速,早期症状类似于新生儿肝炎,如呕吐、腹泻、嗜睡、生长迟缓、肝脾肿大、水肿、黄疸、贫血、PLT减少和出血症状等,常在3~9月龄死于肝功能衰竭。晚发型通常在1岁以后发病,以生长发育迟缓、进行性肝硬化和肾小管功能受损如低磷性佝偻病、糖尿、蛋白尿以及氨基酸尿等,类似Fanconi综合征表现[11]。此病肝肿瘤发生率较高,约30%患儿在3岁内并发肝肿瘤,主要是小细胞肝癌。约40%患儿在病程中会有急性末梢神经受累危象发生,表现为易激惹,疼痛性感觉异常,躯干与颈部过度伸展,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异常症状,如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和肠麻痹等。大部分未治疗患儿在l0岁以内死亡。故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本病预后好差的关键。
酪氨酸血症I型是一种可治性遗传代谢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天然蛋白质摄入、给予不含苯丙氨酸、酪氨酸配方营养粉饮食治疗及尼替西农(nitisinone)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的目的是减少酪氨酸的摄入及产生,从而降低旁路代谢产物的水平,起到治疗作用。天然蛋白质摄入量需控制在1~1.5g/Kg.d,不含苯丙氨酸、酪氨酸配方营养粉用量为1.5~2.0g/Kg.d。但控制饮食治疗食治疗仅能降低肾并发症的危险,对肝病无效,既不能防止肝病进展,也不能阻止肝癌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