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化治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因此也更加关注人的自身状态及处于自然、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人与疾病的联系,即疾病的内因─体质学说,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体质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诸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现代医学基因的研究表明体质差异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早在数千年前的《内经》中就强调先天禀赋和素禀等在发病、疾病转归。
治疗中的重要性。《内经》以“形”、“质”表示,后人有“禀质”(《千金要方》) 、“气质”(《妇人良方》) 、“赋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等称谓。对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体质的形成与变异规律,体质的类型与分类方法,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质与疾病的诊断、辨证及治疗方法、用药规律,体质与预防养生等方面均有论述。并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后天因素包括地理气候、生存环境、生活饮食结构、性别与年龄及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其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中,并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体质的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构成重要影响。这种差异在非疾病状态下同样客观存在。自《内经》开始,对体质的分型种类众说纷纭,分型的依据也各不相同。常见的如根据阴阳盛衰,分为阴阳平和质、阳盛质、阳盛质;或根据中医临床病理小同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或根据五行归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
不同类型的体质决定了不同个体对某些病因、疾病的特殊易感性和病理过程的倾向性。
什么样的人容易受邪,受什么样的邪,受邪后发生什么性质的疾病,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体质。此外,体质还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关键,凡体质壮实者,抗邪有力,病程短,预后良好;凡体质虚弱者,抗病能力弱,邪易乘虚内陷,病多难治愈;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在推拿临床实践中,体质学说对推拿科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预防和发病、疾病的转归、辨证与治疗等诸方面,且有其独特性。同时推拿学又是一门注重临床操作治疗的中医学科,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体质学说,则更能反映出推拿治疗的先进性和优势性,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但从体质学说的角度来看,体质在证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质特征左右着证型,因此有人提出“辨质论治”,根据影响体质的因素造成的体质差异而治。中医学中强调“因人制宜”,而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体质与治则以疾病为纽带而紧密联系在中医临证中。除了体质的强弱、形体的肥瘦、年龄、性别等主要因素外,四时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人的体质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故而从体质与治则的关系进行讨论,还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针对这些,在推拿临床治疗时,体现在手法操作上亦有不同的应用。
例如,年岁青壮、体质胖硕、血气充盈、骨节坚实、皮厚色黑者手法可快速而有力,以期达到渗透深处,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在作调整手法时,调整的幅度可稍大、力度可稍强。年事衰老、体弱瘦削、血气不足、骨节松弛、皮薄色白者手法宜轻柔而迟缓,不能累及本已羸弱的气血筋脉,同时起到益气活血、调养筋脉的作用;手法调整时则应小幅度、轻力度。又如,妇人新产、久病亏损、小儿肉脆、元气不充者,手法亦宜轻柔表浅。临床上如治疗婴幼儿腹泻,可轻揉中脘、天枢、足三里,轻摩腹和捏华佗夹脊;而成人腹泻可以按揉法加大穴位刺激力度,增加摩腹的渗透力并可擦热背腧穴。
影响体质的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息息相关,推拿治疗时手法的轻重缓急也必须因时而异。
《灵枢?终始》曰:“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也就是说,春夏之季,阳气生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秋冬之季,阴气渐胜,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也多在深部,因此,推拿手法治疗上春夏宜轻浅,秋冬宜重深。另外,因地区差异而体质不同者,应注意“因地制宜”。
推拿临床除了手法治疗外,还特别强调功法训练。
推拿功法训练是根据推拿临床医疗的需要,由推拿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以巩固、延伸临床的治疗效果,同时起到预防疾病和强身保健的作用。保健古称养生、摄生等。分辨体质在养生防病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体质的强弱,决定机体抗病防邪能力的强弱,通过分辨机体的体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知其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功法训练,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在推拿临床治疗中,要充分重视和利用体质因素。既强调辨证治疗,又重视辨质治疗,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临床疗效。随着体质学说在各科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必将推动以人为本治疗观念的更大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