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发于40一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
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多为囊性膨出,大多不超过1cm,2-3mm的小动脉瘤也很多见。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部位。以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处多见。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平时可没有症状,一旦破裂就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发病后很快出现昏迷和死亡。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4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治疗后仍会遗留残疾。多数动脉瘤破裂后破口会被凝血封闭暂时停止出血,但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裂出血。如果不针对动脉瘤治疗,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约有20%的患者会发生再次出血,再次出血的死亡率可高达60%。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动脉瘤是救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关键。尽管根据患者出血量和发病后的症状治疗时机和措施有些差异,但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尽早诊治动脉瘤。
有少数动脉瘤患者会出现出血前兆症状,较常见的是后交通动脉瘤,可能出现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也有的前兆症状表现为轻微偏头痛、眼眶痛。对于这些患者要高度重视,及时诊治,力争在发生出血前治疗动脉瘤。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绝大多数到急诊神经内科就诊,CT确诊阳性率极高,对于高度怀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见出血的患者,可行腰穿诊断。一旦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尽快行动脉瘤的确定性检查。三维CT血管成像(CTA)可检出大部分动脉瘤;DSA脑血管造影是颅内动脉瘤检查的金标准,对判明动脉瘤的准确位置、形态、内径、数目、血管痉挛和确定治疗方案都十分重要。脑血管造影多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在脑的供血动脉注射造影剂同时进行快速动态摄片,可得到清晰的脑血管图像,有些设备还可进行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成像,可对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解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确诊为动脉瘤破裂,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建议尽快治疗动脉瘤。动脉瘤的治疗有两种手术方式:开颅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开颅手术夹闭是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开颅后以显微外科技术暴露动脉瘤,在瘤颈部以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要求较高。介入治疗是在脑血管造影的基础上利用动脉途径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用特殊的栓塞材料将瘤腔填塞以达到预防出血的目的,手术创伤较小,但植入材料费用较高。这两种方法使用于大部分动脉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