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越贵,质量越好,大众都有这样的认识,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种产品可以这样来判断,比如灵芝,人工种植的和野生的价钱就差别巨大,质量也会有相应的差别;但对于不同的产品就无法相较了,比如在饥荒的年代,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来说,是一个馒头更有价值,还是一块黄金更有价值呢?
治病用药的道理也是如此。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医生在望(视)、闻(触)、问(扣)、切(听)之后,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会有一个初步诊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处方用药,此时都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斟酌用药的,我们称之为“个体化”治疗,比如肝胆湿热时应用龙胆泻肝汤,肝气郁结时应用柴胡疏肝散,风寒感冒会用麻黄汤,风热感冒会用银翘散等,医生在辨证处方的时候还会根据病人的体质、发病节气、病情的轻重加减用药,以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有些病人会感觉自己平时疲劳明显,会要求医生加用黄芪、党参,也有些病人会自行加入黄芪和党参,认为这样会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事实上,在医生的严谨处方中加入其它药物可能会干扰疗效,甚至是有害的。比如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加,很多白领都存在肝气郁滞的情况,表现为脾气差,易发火,胸闷,肝区不适等症状,此时应以疏解为主,很多人也会自行服用一些补药,此时无异于火上浇油,肝气郁滞更甚,气郁化火,症状加重。
在大众心目中一直有一个情节,见到人参,黄芪,枸杞就高兴,见到大黄、黄连等就苦闷,这是一种“喜补厌泻”心理在作祟,人们希望能免疫力增强,健康长寿,而铺天盖地的宣传都是“补药”可达到如此的效果。中医是一门严谨的医学,有其理论依据,中医诊病的精髓就是机体“阴”与“阳”的失衡,治疗的根本就是平衡阴阳,虚则补,实则泻,补虚泻实,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所以说,药不在贵,对证就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