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了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又如《素问?妇人胎产论》日:“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时,皆属少阴;天癸即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中医认为月经的发生机理为:“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这对认识女性妇科病患者的生理特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妇女在经、孕、产、乳不同的年龄和生理阶段以及月经的每个周期都有特定的生理特点和发病特点,如果外感六淫或者饮食不当,在此生理基础上发生妇科疾病,就一定要考虑到其时间性的特点,这样就具有针对性,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名老中医施安丽教授在长期的医疗临床中对此颇有心得,我跟诊老师后,获益非浅。下面将本人的见解略述:
1、 施老师强调女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青春期少女的体质特点多为肾气不足,冲任未充,故治疗妇科疾病应以温肾助阳、温补脾阳、健脾益气为主。中医学认为因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而肾先天之本,为胃之关,主司二便,月经前期阴血聚于冲任二脉,使阳明经阴血相对不足,经后又因失血过多,经失所养,致血虚津亏或气血两虚,而致脾胃功能失调。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滞,有碍肝脾,若素体脾虚,则经期尤甚,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湿浊内停,出现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泄泻等临床症状。而经行之后,气血恢复流畅,脾气得升,故症状可止。理气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但不宜过用香燥之品,以免耗气损血;扶脾以健脾升阳为主,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散之品,以免伤耗脾阴或困阻脾阳。
妊娠期间妇科疾病以培脾益气,补肾安胎,清热养血为主,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从中医角度讲,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妊娠期间其发病倾向有三:一是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的病理变化;二是孕后阴血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生理状态;三是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易使胎失所养,以至胎元不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培脾本固血充,则胎自安。孕后血聚养胎,阴血相对偏虚,阴虚生热,热甚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则胎失所养,或热扰胎元,使之不安,故用滋补肾阴配合清热养血之法,使阴血有生化之源,血能循经,以养其胎。妊娠期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应该不用,应该严格避免“妊娠禁忌歌”中的药物,凡破血、耗气、散气、峻下、滑利、祛瘀、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忌用;慎用或禁用汗、下、利、行、散等治法。当然如果病情确实需要,亦可适当选用,但须严格常握剂量,用药要考虑胃虚、肝热和痰湿。因为受孕时血聚养胎,胞宫内实,冲脉之气较盛,而冲脉隶于阳明,故使胃气失于和降;或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湿浊不化,痰湿停留,冲气夹痰湿上逆;或阴血养胎,肝血更显不足,肝失所养,则肝气偏旺,肝木侮土。治疗时应以健脾化痰、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禁用升散之品。
产后妇女患病的病机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产后气血俱伤,元气受损,抵抗力减弱。二是瘀血内阻,产后余血浊液易生瘀滞,或胞衣残留或感染邪毒,均可导致瘀血内阻、败血为病;三是亡血伤津,由于分娩用力、出汗和产伤或失血过多,使阴血暴亡,变生它病。产后妇科疾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选方用药必须照顾气血,开郁无过耗散,消导必兼扶脾,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清热勿过于苦寒。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以免亡阳亡阴伤津液的原则。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断而致绝经,在此生理衰退变化过程中,由于体质、工作和生活习惯等影响,使阴阳失却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因而出现了一系列肾气渐衰的证候,出现一系列如:五心烦热,情绪激动,多疑,容易流泪等临床表现。又因妇女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而且天癸渐绝,故临床以真阴亏损居多,治疗妇科疾病应该以滋阴生津清虚热为原则,不可过用温燥,以免加重更年期症状。
老年期多精血亏虚,体质虚弱,故治疗总以健脾益气、养血生津为法,以补益为主,不可过用攻泻及寒凉之法。
2、 根据月经周期用药。
中医学对月经周期一般分为:经前期、行经期、经后期。月经周期中间的时期也称为氤氲期,故月经周期有行经期、经后期、氤氲期及经前期四期之分。
精血为月经来潮的物质基础,真阴充实,才能促使“氤氲期”的来临,使“天癸至”,而“月事以时下”。由于月经的来潮,精血耗伤,血海空虚,当阴血溢泻之时,阳气也随之外泄,此时气血阴阳俱虚,而以阴津亏虚为主,故此时当着重滋胃养阴,佐以益脾疏肝,以利先天精血的转化及后天水谷的不断化生,使阴津渐生。
经后期机体由阳转阳,阴气渐长,故此期为“阴长阶段”。经后期,阴血耗伤,营血淤滞,气随血脱,治疗应以补脾活血为主。温补脾气则气血生化有源,活血祛瘀则瘀血去,新血生。
氤氲期时阴长至“重阴阶段”,阴长至极,重阴必阳,便开始了月经周期中的初次转化,转化的结果导致排卵。为了适应阴阳消长,由阴转阳突变的需要,治宜健脾理气温通,以协助卵子突破、排出。
经前期阴血由生至化,机体由阴转阳,阳气渐长,月经将至,故此期为“阳长阶段”。治疗原则要考虑以温补脾阳为主的特点,以维持基础体温的高相水平。因“静则藏,动则泄”,治疗着重于阳,但宜水中补火,阴中求阳,才能使阴阳达到正常水平的平衡,宜健脾温阳调肝,以补冲任。中医学认为此期气血阴阳俱虚,故血海由满而溢,月经来潮,只是阳长至“重阳”而已,阳长至极,重阳必阴,实现了月经周期中阴阳的再次转化,为“阴化阶段。”治宜理气通经,兼用活血化瘀以因势利导,促进月经畅通,旧血得去,新血随生,而后开始新的周期。
如此周期性用药便符合了妇女的生理特点,有利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形成了“生津一补脾活血一温补脾阳一活血行气”的周期治疗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平常以六君子汤为基本方,行经期选加麦冬、石斛、玄参、柴胡等滋胃养阴,佐以益脾疏肝之品;经后期合四物汤加减,以活血理气通经;氤氲期于经后期方酌加肉桂、白术、黄芪、等温补脾阳之品。经前期以基本方加制附子、干姜、红花等行气活血等;
3、根据具体病情用药
随着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妇科疾病的认识愈加详细深入,在诊疗中,既要有深厚的中医学基础,又应有系统的西医妇科学知识,二者结合,病症相参,方能提高疗效。如:妇科病同时伴有子宫发育不良者,可于治疗妇科之剂中重用巴戟、杜仲等以求先后天互相滋生、互相促进。若伴有功能性子宫出血,则辅以益气升提、祛痰止血之品,如:黄芪、益母草、旱莲草、白术炭、升麻等,先控制出血,后澄源、复旧,以免发展为脾不统血之证等等。在临证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该证就用该药。
结语: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观点,妇科疾病的周期疗法也应以此为指导原则,故在应用时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准确对症下药,提高疗效。此外合理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适当的锻炼,对治疗妇科疾病也很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