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伯仲难分。然而,心态、心情,决定体质,却不是“唯心”的,是“唯物”的。
且不说,优生优育,父母造人、十月怀胎时的心态、心情,对孩子体质的“先天禀赋”,有多大影响。但至少,作为我们成年人,都能回忆起、感受到,自出生以后,自己的心态、心情,与体质的“后天养成”、“后天呵护”,关系有多密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横向比较,国人,或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就得为“当下”或“未来”的生计着想,而不是无忧无虑地“自然成长”,成人后的“体质”,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偏态”。这就好比一棵树苗,从小就“人为干预”,当然就育成“畸形的”景观树。凡“违背自然规律”的,就自然要承受“自然的报复”。
怎样的“心态”才叫“好”?其实,就是个“度”,凡事讲究度,中医叫“平和心态”,佛家叫“平常心”,都是强调“心有度、莫强求”。是你的,终归会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得不到,反而会伤了自己。
体质的“后天养成”与“后天呵护”,这两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心态”、“有度”、“取舍”的重要性。
娃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理念,一起步,就已经“输了”。对娃娃,应该是“均衡营养”、“平衡发展”、“自然长成”、“适者生存”,然而,凭父母“狭隘的”主观判断,过早“开发”娃娃的某些“能力”,那么,那么,“其他能力”就自然被“压制”或“削弱”,出现“偏态体质”或“容易生病”,也就自然而然了。
少年时代,是孩子“长身体、育心态”的黄金时期,此时,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时,最初勾画的那几笔。然而,当今社会,沉甸甸的书包,五花八门的考试,早已把孩子的未来,给“框住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但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人”,或者说,未来要“做什么样的人”。
青年时代,是“体质纠偏”的黄金时期,此时,就像画画“雏形”虽成,但仍可“改造”。然而,当今国内“高中”与“大学”却刚好“倒过来”,高中“拼分数”,大学“靠自觉”。人的成长,本该先有自觉,在“普及知识”的高中,“自己发觉”兴趣、爱好、特长,然后,再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学去深造、探索、发扬。联系“身体健康”说,高中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夯实”骨骼、肌肉、组织器官等体质的“物质基础”,而大学生,则是在拥有“良好物质基础”上,用更多的时间“夯实”体质的“精神基础”,如:“心态”、人生观、世界观……
所有人的壮年,都应该是“平和体质”的顶峰期,都应该几乎不生病,龙精虎猛的。中年以后,自然规律,体质开始“下滑”,应该注意“守成”,到老年时,病痛就会少很多。可当今,为何有这么多“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早逝的网络名词)出现,问题就出在“心态”,没有把握好“体质四部分”的平衡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