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包括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激情、意志、精神、意识及心理、心境等多个方面。是现代心理学中各种精神、心理因素的概括。慢疲在中医古籍中多称为疲劳,而对疲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较详细论述,认为疲劳的病因主要归结为情志不畅、劳役过度、外感时邪等,情志是慢疲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中医情志是指七情和五志,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为喜、怒、忧、思、恐。七情五志是对人体情绪、情感活动的概括总结:五志属于五脏正常生理活动功能的表现,具有调和气机的作用,七情是指机体在接受内外界刺激后所表现于外的七种不同的情感,是在五志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五志演化而来的异常情志状态。早在《黄帝内经》总结出情志与脏腑有着特殊的对应关系,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其次,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导致脏腑气血机能失调,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再者,指出情志对五脏的损伤的基本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如《素问举痛论》中“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慢疲与喜
喜可以缓和精神紧张状态,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但暴喜过度,又会出现阳气偏盛的情况,使心主血脉、司神明功能失常,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易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面色少华等慢疲症状。
慢疲与怒
在通常情况下,怒是一种个体活动受到阻碍或自尊心受到打击时出现的消极情绪体验,如大怒超越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成为一种突发的致病因素,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易出现头痛,烦躁,易困休息不能缓解,记忆力下降等。
慢疲与思
思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正常状态,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但思虑过度就会影响脾胃的正常的生理功能,致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血不得输布全身、四肢肌肉失养,使人产生疲倦乏力、胸膈满闷、四肢倦怠等。
慢疲与悲、忧
悲与忧都是一种较消极的情绪反应,适当范围的悲可使个体在遭受挫折后出现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而忧是对遭遇某种不顺意的事情可能出现不良后果而产生的忧虑情绪,过度悲哀与忧虑,则出现人阴阳失调,精神涣散,导致肺气虚损,卫表不固,邪气乘虚而入,损伤人体正气,易出现气短、自汗、精神抑郁、意志消沉等。
慢疲与惊、恐
惊是个体在遭受突发变故而出现的急遽精神紧张的情绪反应,恐是个体预期将要受到伤害或生命即将受到威胁的情绪反应,一般而言,惊或恐都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反应,但当威胁解除或转危为安时,机体在身心健康时能够很快通过自身的调节恢复正常,如果惊恐过度,超越了人体自身的调控能力,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导致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心脑失养,九窍不利,则可见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慢疲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