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血化瘀药在治疗周围动脉血管疾病的地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竞争的激烈,周围动脉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周围动脉血管疾病可手术率低,复发率高。据统计,可手术率约20%,总手术成功率70%;而手术后五年血管通畅率50%;介入、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20-50%[1-4]。目前周围动脉血管病治疗的重点,从开放手术向腔内治疗转移,从血管的重建转为以药物治疗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药物治疗在周围血管病综合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即便手术治疗,由于血管再狭窄的高发生率,寻求有效的药物治疗也十分重要。根据狭窄产生的原因,介入、手术诱发血栓形成是启动因素,血管损伤后活性物质分泌失常是重要环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关键,寻找有“祛瘀生新”“活血生脉”作用的中医活血化瘀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继发性血管损害,纤维化病变逐渐增多,活血化瘀药物应用前景广阔。
二、活血化瘀药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分类应用
根据周围血管病血瘀证形成的共性,结合临床,活血化瘀药用法主要有三类:即活血化瘀法、活血化浊法、温经通络法。
(一)、益气活血法:补气药与活血药联用的方法。
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瘀血证形成的过程往往是气虚-气滞-血瘀。以周围血管病为例,动脉缺血的初期,往往以气虚证表现为主,而血瘀证为次。所谓功能障碍,功能指的是气,障碍即气虚、气滞。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恢复期,都属气虚血瘀证。
王清任是益气活血法倡导者,他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运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据此创立了补阳还五汤,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为证治要点。方中重用北芪,用量占全部份量的84%;其它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药只占16%;应用本法时根据临床需要可适当调整补气药与活血药的比例。同时,补气药与行滞药联用,体现补必兼行的原则,如桔梗、枳壳、焦附、元胡、小茴香、羌活、青皮等。
(二)、活血化浊法:将性平力专的活血化瘀药与活血泄浊药合用
“浊”,与血瘀证关系密切。“血浊”,相当于血粘度升高。《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之情志调畅,则百病不生,若忧思过度,嗜欲无穷,则气机不畅,郁而不行,浊气亦随之涩而不行,蓄积血中,清化为浊,是为血浊”。实验证明,长期激怒可引起大鼠全血高粘[5]。大气污染、有害物质由呼吸、饮食进入体内,随血流行,积蓄过多成血浊。故现代人血粘度升高多见。但因血浊致病和缓,伤人体之正气于无形,日久则导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产生才相兼为病。血浊概念提出,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将治疗理念前移,“四诊”延伸,早期用活血化瘀药干预,使瘀血止于瘀滞阶段。血浊是病之始,血结是病之终,其中间病理产物,动脉硬化斑块视为痰浊;还有尿中蛋白、血尿酸升高,可看成是浊毒,所以活血泄浊法,应用广泛。
性平力专常用活血药,有丹参、田七、益母草、鸡血藤、桑寄生、水蛭等。民间用西洋参、丹参、田七,按一定比例研粉冲服,防治高粘血症。
具有祛痰浊作用的药物,如:蒲黄、毛冬青、泽泻、山楂等。这些药物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作用。
车前草、土茯苓、秦艽、稀莶草、川萆Z、防己等药物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据研究,血腑逐瘀汤有调脂、抑血小板粘附、聚集、抑血管平滑肌之增生,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症,防治术后血管狭窄。是活血化浊法的代表方剂。
(三)、温经通络法:温阳散寒药与活血通络药合用。
中医有“久病入络”的说法。络指络脉,也包含关节等部位深在隐蔽之部位。需用较为峻猛的活血通络药、透托药。中医又有“久病必虚,虚久生寒”之说。临床上将破血逐瘀药与温经散寒药并用,以治疗血管病后期,顽固不愈,或涉及血管病变的其它疑难病症。
活血逐瘀药常用虫类药,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物活性强,作用峻猛,常用如:土鳖,善于逐痰软坚;全蝎,善祛风搜络;蜈蚣,能搜风解痉;穿山甲,长于破瘀透毒;蛇,擅长搜风透络,祛麻止痛。
温经散寒药常用有附子、桂枝、姜活等。附子,辛、甘、大热,走而不守,温通升散,通行十二经,峻补下焦元阳,逐在里之寒湿,散在表之风寒。桂枝,辛散温通,振奋气血,透达营卫,可行于表,解散肌腠风寒,走四肢温通经脉寒瘅,且能活血通经,散寒止痛。以上二药最具代表性。
虫类药有一定毒性,温经药易伤阴,应用时应注意配伍及用量。例如古方中附子与知母、黄檗柏同用;桂枝与芍药同用等,均是此意。
近年来结缔组织病发病率增加,继发血管损害患者多见,进一步拓宽了温经通络法的应用范围。据此应用本法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引经药的应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引经药:如
上肢:姜活、桂枝;
下肢:独活、牛膝、桑枝;
项背:葛根;
脊背:鹿含草,狗脊;
腰:杜仲、川断、桑寄生;
胁:柴胡、青皮、川楝子;
胸:郁金、瓜蒌皮、枳壳。
2、藤类药在络病的应用:如
海风藤祛络中之风,络石藤散络中之寒,丝瓜络治络中之湿,忍冬藤清络中之热,天仙藤化络中之瘀,鸡血藤化络中之血,雷公藤治骨关节滑膜炎等。
3、参照现代药理研究用药:如
骨碎补: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抗血管内皮损伤、关节软骨病变[6]。
姜黄:降血脂和抑血小板凝集,增加纤溶活性,抗动脉硬化[7]。
穿山甲、秦艽、甘草有类皮质激素作用。
黄芪、人参、灵芝、花粉、麦冬、石斛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
田七、红花、鳖甲、柴胡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可作为用药时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