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血管炎是由药物或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蔡炳勤教授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病证结合,分期治疗,认为急性期治宜内调气血,外清湿热,自拟“五草汤”加减,慢性缓解期治宜补虚固表,佐以清热利湿,予玉屏风散合“五草汤”加减,疗效显著。
变应性血管炎是由药物或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侵犯真皮毛细血管后静脉和毛细血管袢,累及皮肤小血管,也可累及其他脏器的小血管,造成多系统病变。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突出损害为皮肤血管炎,轻者仅有皮损,数周可愈,严重者可有多脏器受损,甚至危及生命,是周围血管常见疾病之一,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蔡炳勤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病的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变应性血管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病证结合,分期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急性期:为疾病早期或复发活动期。临床皮肤血管炎表现为红斑、紫癜、丘疹、瘀斑、水疱、破溃糜烂、渗液、烧灼痛、荨麻疹等,皮损呈急性进行性加重,甚至发生出血性水疱或坏死性皮炎。全身情况多见低热、无力、肌肉关节疼痛,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值升高等。蔡炳勤教授认为此期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此类病人属免疫性疾病,内有气血不调;而外表现为小腿部位的水疱、破溃、渗液、疼痛甚至局部皮肤坏死,此为邪毒内侵,湿热下注表现;故治疗应标本兼顾,内外并治,内调气血,外清湿热,自拟“五草汤”(茜草、紫草、仙鹤草、g莶草、旱莲草)加减。
2、慢性缓解期:本期病变活动消失,病情好转缓解或转为慢性。临床皮肤血管炎表现逐渐稳定,溃疡逐渐愈合,全身症状可见倦怠乏力、自汗,怕冷等。
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或濡,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恢复正常。蔡炳勤教授认为皮肤体表病损,病程迁延,日久耗伤正气,病机是虚实夹杂,虚多实少,表虚不固。治宜补虚固表,佐以清热利湿,予玉屏风散合“五草汤”加减。
典型病例:梁××,女,15岁,因“反复双小腿及双足肿痛、溃疡渗液3月余”入院。入院时症见:患者神清,精神一般,无恶寒发热,双小腿及双足稍肿胀,可见散在溃疡,部分结痂,其中较大者位于左足背,大小约1×5cm,有淡黄色脓液流出,肤温稍高,时疼痛较甚,可见皮肤色素沉着,胃纳可,眠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辅助检查:血WBC:12.98×10E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0%,淋巴细胞百分比:15.7%,血小板计数:428×10E9/L;免疫球蛋白IgM:37.6g/L,补体4:0.62g/L,总补体CH50:49.0u/ml。
蔡炳勤教授认为,此例病人发病已3月,病属慢性缓解期,临床表现有虚实夹杂之征,辨证属正气虚损、湿热下注;治疗应标本兼顾,治以益气固表,清热利湿。方药:黄芪(北芪)25g,防风15g,苍术10g,车前子15g,土茯苓30g,仙鹤草30g,紫草15g,g莶草15g,旱莲草10g,10g茜草,1剂/日,水煎服。同时予中药沐足,方药:大黄30g,虎杖30g,金银花30g,丹皮30g,1剂/日,水煎沐足。用药7剂,患者精神良好,双小腿及双足肿胀明显减轻,皮肤色素沉着,溃疡无明显渗液,大部分愈合,肤温基本正常,无恶寒发热,纳眠可,二便调。再服药7剂,患者双小腿及双足肿胀消退,溃疡愈合出院。改用中成药玉屏风颗粒1包,tid,冲服1月巩固病情,半年后随访病情未见复发。
本病散见于祖国医学“梅核丹”、“黄鳅痈”、“脉痹”等病中。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由变态反应引起,引起血管炎的原因很多,包括感染、变态反应、理化因素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红斑、丘疹、水疱、结节、浅表性溃疡等多形性皮肤损害,可伴瘙痒、疼痛症状,始发于下肢。西医治疗目前主要是应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副作用明显,且病情易反复。
蔡炳勤教授认为“五草汤”,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抗炎消肿功效。其中g莶草能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现代研究亦认为g莶草含g莶苷、g莶苷元等生物碱,有抗炎和较好的镇痛作用;明医学家缪希雍认为:“茜草,行血凉血之要药也”。茜草根含多种羟基蒽醌衍生物,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有抗炎作用。紫草根含紫草素等萘醌衍生物,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和抗炎作用,《本草纲目》认为它有:“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作用;仙鹤草全草含仙鹤草素抗炎镇痛作用。旱莲草为菊科植物金胶草的全草性寒、味甘酸,具有滋阴益肾、凉血止血之功效,含多种生物碱等,能增强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蔡炳勤教授认为皮疹多与表虚、肺卫不固有关。《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故首当益卫固表,使皮毛得养,邪风得御。玉屏风散来源于元?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有“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行”之说。玉屏风散可能通过使患者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恢复,使其免疫力增强,促进病情恢复。故应用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能益气固表,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