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应对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我国是流感高发区,20世纪4次大流行中有3次起源于我国。1918年,20世纪第一次流感世界大流行死亡人数达2000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以后陆续在1957年、1968年、1977年均有大流行。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在冬夏两季。流感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
根据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常导致流行,能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常引起局部暴发;丙型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较快,所以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流感临床症状较重,起病急骤,并发症发生率高,特别是肺炎,可引起死亡,死者大多为年迈体弱和幼年多病或有慢性基础病者。至今尚无特效药治疗流感,流感的控制关键是预防。对上述人群进行流感疫苗接种是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人群接种后能产生免疫力,但对新的变异病毒株无保护作用,为此,需要不断更新流感疫苗。
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世界性大流行通常有2~3个流行波)。
其流行病学特征为:
1、传染源:主要为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
3、易感人群: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
4、季节性:一般多发于冬季。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每年活动高峰在1~2月份;南半球温带地区每年活动高峰在5~9月份;热带地区多发于雨季。我国北方每年流感活动高峰一般均发生在当年11月底至次年的2月底,而南方除冬季活动高峰外,还有一个活动高峰(5~8月份)。然而,流感大流行可发生在任何季节。
5、周期性:流感大流行发生,在时间上不存在周期性。但从现有资料来看,每次大流行之间间隔均在10年以上。
临床表现: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d。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d,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婴幼儿、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个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流感治疗的基本原则:
1、隔离患者,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
2、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抗流感病毒化学治疗药物现有离子通道M2阻滞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类。前者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后者包括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
3、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休息、多饮水、注意营养。
4、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大多能有效改善症状。病程已晚或无条件应用抗病毒药物时,可对症治疗,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物、止咳祛痰药物等。
5、中医中药治疗:早期用药,辨证施治。可按辨证分别选择清热、解毒、化湿、扶正祛邪等不同治则和处方及中成药。
预防
1、隔离患者,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
2、流行期间减少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接触者应戴口罩。
3、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在流感好发季节,给易感染流感的高危人群和医务人员接种疫苗。高危人群包括:
(1)年龄>65岁;
(2)有慢性肺或心血管系统疾病成人和>6个月儿童(包括哮喘);肾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包括药物性)者;妊娠中期以上孕妇等。
4、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明确或怀疑某部门流感暴发时,对所有非流感者和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医务人员给予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或奥司他韦进行预防性治疗,时间持续2周或流感暴发结束后1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