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朋友:您好!作为已在临床第一线工作近30年的我,非常能理解您现在的处境和想法,特别是在目前这种医疗环境下,医生和患者之间更应该多沟通,多对话,相互多一些理解,目的是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病魔。现将患者就诊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告知如下:
1、 如何选择就诊医生?
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和想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有关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可以先通过听取自己亲戚朋友的意见、网上查询、咨询医院挂号处咨询员或查阅医院有关医生的介绍等途径,了解你要就诊的医生情况;切忌上一些医托的当,否则,不单是经济上的损失,更主要的是延误了病情,错失了及时医治的良机;在此也向那些医托门说一声:赚钱有很多机会和方法,而这一种是最丧尽天良,是要下地狱的,我见过不少不仅被你们骗走了仅有的救命钱,更主要的是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害人一命。一般到医院遇上了一些主动与你攀谈、并说自己有类似经历、花言巧语要你到其它医院就诊的多半是医托,不可相信。另外,同一位医生连续就诊3次以上未能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好时,应及时改看其他医生,没有最好的大夫,只有适合你的医生;有的医生经验很丰富、临床思维严谨、对疾病诊断能力很强;有的则操作技术很好、动手能力很强、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有利。
2、就医资料的准备
这一点很重要,许多患者无意或有意不带以往已有的资料,害怕医生先入为主,不利于疾病的诊断,这一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非常不好的想法;我们有句俗语叫做“好运医生医病尾”,也就是说运气好的医师总是在其他医生就诊的基础上一下就把病给治好了,因为前面的医生已做了很多工作,排除了很多可能因素,最后一个医生一看以前的资料,就能明确诊断和治疗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门诊病历,不但要有,而且,每一次就诊都要带上;病历也叫做病案,是你个人的档案,它非常重要,不但是有利于你疾病的诊治,当出现医疗纠纷时,更有利于你能得到公平解决问题的依据,应妥善保管,目前我国门诊病历仍有病人保管,这样有利于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
3、 如实反映发病过程
患者就诊时应详细反映本次就诊最主要的问题和它产生的过程并如实回答随后医生问的问题(必要时甚至是隐私问题),切不可隐瞒任何你认为不必要的问题;其实,医生对你的情况了解得越透切,作出的判断就越准确;请不要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选择性地叙述病史,这样有可能会误导医生,不利于你疾病的诊治。当有不同意见时,应以最了解你情况的主诊医生(国外多数为自己的私人或家庭医生)为主,其他医生意见供参考,包括你咨询的专家或医生朋友,因为你的主诊医生已直接接触过你,且对你的疾病信息收集得最详细,他对你的病情最有发言权。
总之,医生诊病就像阅读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了解清楚了,得出的结论是充分的、正确的;否则,就是断章取义,错误的结论可能性就很大。
4、如何面对医生的诊治
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接受主诊医生的专业意见;若有疑问可以提出并与主诊医生进一步探讨,没有必要责问或甚至谩骂医生,这样于事无补,应该尊重医生的专业知识,退一步还可以另找其他专家再诊,目的是解决病痛。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普遍的事,否则,上网一查都会有结果了;但医学没有那么简单,它还受制于本身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医生本人的经验和医疗水平(医学是知识和经验不断丰富和积累的过程);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很有限,是否正确是需要结果(证据)和效果来证实;这也是目前医患双方不和谐的原因所在,作为患者当然要求医生能药到病除,但是,现阶段恐难百分百做到;寄希望医患双方能多沟通并多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并理解对方的难处;和谐的医患关系,对双方和整个社会都有利。
5、 最后要提醒一下:凡用药后出现任何身体变化或病情加重,不管是否与药物有关,都应及时向主诊医生反映,在未得到主诊医生的进一步意见前应暂停用药。是药三分毒,药物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有过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每一次看病均应主动向主诊医生提出,切记。
以上纯属本人个人意见,仅供认同本人意见之人士参考,不认同者请自行决定,无需争论或指责,君子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