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手段是人类战胜疾病的根本所在,而药物则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武器之一。然而,人类应该倘然面对的事实是: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把患者的病治愈;同时也可能给身体某些器官带来不良反应,甚至是影响生命的不良反应(如人们所熟悉的药物青霉素,它的应用迄今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也有人因它而失去生命);而这些不良反应就像人类生病一样,有的是可以预知的,有的是不可预知;就像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有的人会生病,有的却不得病。之所以会这样,最主要是取决于人体与药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个体的遗传特性目前仍然是占主导地位,是不可预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这种不可预知性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很大的改善。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任何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予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任何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药物依赖性,组织器官损害,突变,癌变,致畸,致残,致死等)。同时应强调以下二点:
1、它不包括因药品质量、超量、用药途径与用药方法不当所致的有害反应。
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
药物所致的肝病(简称药肝)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它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包括药物直接或间接所致。它的临床分型有1、肝细胞型2、胆汁淤积型3、混合型;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药肝的诊断目前仅限于临床诊断,暂无可靠的诊断技术和方法,仅凭临床经验(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和排他性诊断;必要时可行肝脏穿刺活检(仅协助诊断,主要是排除肝脏原发病)。治疗上大多无特异有效的方法,但多数药肝经一般对症处理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应强调及时停用任何可疑药物或化工产品(包括房屋装修等),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本人不遗余力地在不同场合,用不同形式来讲授药肝基本知识的目的所在;同时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严重者应及时会诊和治疗、预防并发症和伴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以下几点医患双方都应注意,以尽量减少药肝的发生和改善药肝的预后。
1、应注意药肝高危人群的合理用药;药肝高危人群包括:
⑴有药物不良反应病史者;
⑵老年人或幼儿;
⑶女性;
⑷同时合用多种药物;
⑸机体免疫功能混乱(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⑹肝病患者;
⑺营养不良;
2、不应忽视用药或接触化工产品后出现以下症状者:恶心、乏力、食欲不振、尿黄、黄疸等;应及时抽血检查肝功能。
3、临床治疗用药时应坚持: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能少用药尽量少用药;必需用药时,尽量用患者以前用过的药,用药一定要具体化、个体化,不要随意改动或增加药物(哪怕是患者主动提出),没有最好的药,只有最合适该患者个体的药。
4、经验性用药、习惯性用药是临床医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良好措施之一,用自己熟悉的药物。用药之前一定要多了解患者的整体状态;患者应毫无保留地主动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主诊医师,哪怕是属于隐私部分,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要求医师为你做些什么,那样只能害了患者自己。医师在下笔开药之前,应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以前有没有什么药不能用?”,这句话很重要,也很有用。
5、用药或接触化工产品后出现病情变化都要考虑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所致,若是(哪怕是怀疑)就应及时停用有关可疑药物和化工产品,并进行其它相应措施。
6、有资料显示目前引起药肝的前五位常用药物类型有:
⑴抗结核药(43、78%);
⑵中药(16、17%);
⑶抗微生物药(12、60%);
⑷抗甲亢药(5、60%);
⑸抗肿瘤药(5、11%);
笔者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已多年,特别是药物性肝损伤;本人已成功申办广东省和国家级继续教育《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学习班四年,内容是各专科用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在各专科的表现,由各专科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资深教授授课,以分享个人经验为主并结合最新理论进展,获得了同道们的好评;欢迎有共同兴趣的同道门共同为减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而共同奋斗,争创和谐的医患关系,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最终达到医患双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