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颅骨
除头围外,还可根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的生长。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约于3~4月龄时闭合。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6~8周龄闭合。前囟出生时直径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减低、脑积水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颅骨随脑发育而长大,且生长先于面部骨骼(包括鼻骨、下颌骨)。1~2岁后随牙齿萌出、频频出现咀嚼动作,面骨开始加速生长,鼻、面骨变长,下颌骨向前凸出,下颌角倾斜度减小,额面比例发生变化,颅面骨由婴儿期的圆胖脸形变为儿童期的脸形。
2、脊柱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生长。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这样的脊椎自然弯曲至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生理弯曲的形成与直立姿势有关,是人类的特征,有加强脊柱弹性作用。椎间盘的继续形成是青春后期躯干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注意儿童坐、立、走姿势,选择适宜的桌椅,对保证儿童脊柱正常形态很重要。
3、长骨
是从胎儿到成人期逐渐完成的。长骨的生长主要由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长、增粗。随年龄的增加,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规律的出现,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标志长骨停止生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