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来, 婴幼儿生长发育已成为关注的重点。除体格生长外,也关注儿童神经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重视早期综合发展和教育。因此,开展了神经精神和心理发展的评定和监测,开展发育异常的筛查,以早期发现发育异常和发育障碍。婴幼儿期的神经精神、心理发育主要表现在运动、语言、认知、适应及社会行为、感知以及非智能因素方面。每个方面的功能发展都是一个有序的、功能不断分化和不断成熟的、连续的、渐成的过程。前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前提,后期的发展是以前期的发展为基础的。并且,每种能力的发展都存在一个关键期(即敏感期)。
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言语、感知觉、注意、情感、记忆、学习、想象、思维、意志行动、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都是在出生后的婴幼儿期开始发生的。其发生发展的具体进程、表现各不相同,均从简单、被动、零乱、具体发展为较复杂、抽象、主动的方向发展和渐成系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日趋完善和复杂的过程。婴幼儿期的不同阶段都有重点评价的内容,在0-1岁主要观察婴儿的运动能力、睡眠状况、情感特点等;在1-2岁主要评价运动技能水平、语言、社会行为、感知等能力;在2-3岁,除评价上述成熟程度和技能外,还需关注注意能力、习惯行为等。
一、运动功能的发展
婴幼儿期的运动功能发育特点和水平可准确地反映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也是客观评价与运动功能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依据。在婴幼儿的发展评估中动作发展滞后,特别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作发展滞后被认为是儿童发展问题的敏感性指标。在幼儿期动作的发展可影响着其智力、情绪、个性的发展。
运动功能表现在动作能力、反射、姿势、姿势反射等(功能)方面以及动作的熟练程度(技能)。在神经系统调控下使原始的技能逐步提高为新的技能。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逐渐成熟,小儿的反射、姿势、姿势反射等运动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与规律,即:
(1)从头向尾发育的规律。例如:先头竖直开始,然后才有坐位与立位的发育。
(2)从近端向远端发育的规律。例如:俯卧位时,先有肩部、肘的支持,后有手部的支撑;先有上臂的摆动,肘和腕的屈曲伸展,才手指的精细运动出现。
(3)全身运动到分离运动的规律。例如:新生儿运动主要是全身运动,3~4个月后先后出现有近位关节及远位关节运动。
(4)由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的规律。新生儿和婴儿早期的运动是反射性的、不随意的,例如:从握持反射至4月龄后的随意抓握动作。
(5)由粗大运动向精细动作发育的规律。从4月龄开始的全手抓握至7月龄后的拇指食指对指的精细动作。
婴幼儿动作的正常发育有赖于是内在动力、感知觉、体格、生理功能、神经和运动系统功能的发展成熟和环境的良性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婴幼儿期可根据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提供动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
运动发育异常是指在运动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运动,常见运动发育异常主要有:运动发育迟缓、脑性瘫痪,运动技能障碍等。
运动发育迟缓是指在婴幼儿期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表现在精细或粗大运动发育的能力落后。其可能有多种转归。
运动技能障碍是发生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的特殊运动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功能在协调性方面的明显障碍。重视可能发生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高危儿和婴幼儿时期出现的运动发育迟缓是早期发现运动技能障碍的关键。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发育时期(出生后1年内)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早期干预可减少或减轻脑性瘫痪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二、睡眠状况
婴幼儿期是整个机体以及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生长发育除与先天、遗传基因素,营养状况,生活养育环境等有关外,还与睡眠有密切相关。睡眠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研究证实,良好的睡眠质量(包括足够的睡眠时间,完整的睡眠结构)对婴幼儿期大脑的早期发育,体格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发生改变,睡眠模式逐渐成熟。从新生儿的活动睡眠与安静睡眠至婴幼期的已可分为4期(即第1期为浅睡期。第2期为中睡期,对外界刺激己无反应。第3和第4为深睡期)的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时间也发生改变,睡眠时间减少,快速眼动睡眠减少,而连续睡眠时间延长。
婴幼儿期的睡眠问题也较年长儿多见。婴幼儿期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入睡相关障碍、昼夜节律紊乱、睡眠不安、夜醒、夜惊、夜间摇头、梦魔、睡眠呼吸暂停、婴儿猝死综合症等。有神经精神心理问题的年长儿可能在婴幼儿期已表现出睡眠异常。
三、关注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同样与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程度相关。与婴幼儿语言发展相关的皮质区域主要有: 左脑半球额上回后部的言语感觉中枢 , 左脑半球额下回后部的言语运动中枢
婴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发展阶段:语言前期(0―1岁);单词句时期(1―1.5),多词句时期(1.5―3.5岁)。
在幼儿期,各种原因引起与语言感知障碍或不足,中枢联系和处理以及言语的表达有关的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等,均可以导致语言发育功能部障碍。导致语言发育障碍的常见病因如下:⑴精神发育迟滞;⑵脑性瘫痪;⑶听力障碍;⑷构音器官的疾病;⑸孤独症谱系疾病;⑹心理社会剥夺等。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脑损害对其语言发育和功能预后的影响不同,在0~18月龄儿童,其语言中枢尚未建立和定位,.一侧脑损害时,约50%病例对语言发育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另50%病例语言发育推迟,但最终仍能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18~36月龄儿童,在优势半球损害时,已经获得的语言功能可完全丧失,但可向非优势半球代偿,约需6-12个月时间重建语言功能。
四、依恋情感
依恋已在婴儿早期行为中表现出来,如哭叫、要求接近、跟随、肌肤接触,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寻找、依赖、撒娇等以获得关照或情感需求,并期待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能获得注意和应答。依恋可增加与养育者的情感联结,婴儿在与养育者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意识到养育者能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和愿望,从而产生了对她们的信赖,建立了最初的互动的,良性的人际关系。在养育者中,母亲和父亲最具影响力,且其他角色无法取代。
婴儿社会性发育的基础是依恋感情的建立。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4个阶段。
在早期亲子和依恋关系中,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母亲及其他养育者的态度与养育方式。依恋为儿童提供舒适和安全,而幼年期安全与舒适是心理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既有利于稳定和平衡的人格发展,也有利于智力的发育。当某些原因影响、干扰了儿童的依恋形成时,儿童就会出现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导致儿童依恋障碍。一些在早期未形成依恋关系的婴儿,成长后可能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和交流。
儿童的依恋缺陷多在幼儿早期表现出来,并可能是儿童精神发育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谱系疾病等)的早期表现,需及时发现和早期干预。
五、关注注意能力的早期训练
注意在婴儿早期已开始发展,在1月龄始已可以注意眼前的物体,注视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延长。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自然发生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3岁龄前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但对有兴趣的活动可有一定时间的注意。例如,1岁半的孩子对有兴趣的事物,可以集中注意5~8分钟,2岁能达到10~12分钟,3岁时能集中10~20分钟。
注意力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能够保证儿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也能保证婴儿将所从事的活动坚持到底。早期注意品质的形成与培养,关系到儿童早期经验的获得和影响后期的学业成绩。
如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则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功能,其影响可能延续终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虽在学龄期给予诊断,但大多在婴幼儿期就可有早期的表现。因此,需要早期给予关注,并及时进行干预。
六、关注良好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一个人的日常活动,基本是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行为,再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这些行为都是不用思考的自动运作。
2-8岁是习惯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期,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最早开始培养的是生活习惯,随后为人际交往、自我服务方面的行为习惯,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
需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睡眠、进食、排便、礼节等。具体要求如下:
(1)在进食方面,要求孩子按时吃饭。做到定地点,定量,定时间进餐。
(2)在睡眠方面,安排一个合理的睡眠休息制度。同样是要定地点,定量,定时间睡觉。
(3)在排泄方面,训练排大小便习惯,要定时,地点排大小便。
(4)在习惯行为方面,要教育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纠正不良行为。
在婴幼儿期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发展是互相联系与交织的,不仅要重视运动 (粗和精细动作)、语言、个人交往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状况,也需关注依恋情感、注意能力、良好习惯行为的早期培养,达到全面、综合发展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