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体内缺乏1-磷酸半乳糖尿密啶核苷酸转换酶,不能使半乳糖的中间产生1-磷酸半乳糖转变为1-磷酸糖葡萄糖,使体内的半乳糖和1-磷酸半乳糖聚积,影响机体,尤其对脑的损害为主。婴儿出生时尚正常,经母乳或牛乳喂养后才产生了症状。症状的严重性及出现时间和摄入的半乳糖量及持续时间有关。临床表现为嗜睡,呕吐,腹泻,侵略,水肿,肝肿大,黄疸,皮肤和粘膜出血,白内障及低血糖惊厥。智能发育迟缓。由于肾脏受累,小便内可有蛋白、管型和半乳糖存在。
半乳糖(CH2OH(CHOH)4CHO)是单糖的一种,可在奶类产品或甜菜中找到。半乳糖是一种由六个碳和一个醛组成的单糖,归类为醛糖和己糖。半乳糖是哺乳动物的乳汁中乳糖的组成成分,从蜗牛、蛙卵和牛肺中已发现由D-半乳糖组成的多糖。它常以D-半乳糖苷的形式存在于大脑和神经组织中,也是某些糖蛋白的重要成分。半乳糖在植物界常以多糖形式存在于多种植物胶中,例如红藻中的K-卡拉胶就是D-半乳糖和3,6-内醚-D-半乳糖组成的多糖。游离的半乳糖存在于常青藤的浆果中。半乳糖为白色晶体。D-半乳糖和L-半乳糖均天然存在。D-半乳糖一般作为乳糖的结构部分存在于牛奶中,牛奶中的乳糖被人体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被吸收利用。
因它含有热量,它也会被用作营养增甜剂。半乳糖是乳糖分子的一部分,另一半是葡萄糖。在β-乳糖酶的催化作用下,半乳糖可从乳糖的水解作用中得到。双歧杆菌发酵乳糖产生半乳糖,是构成脑神经系统中脑苷脂的成分,与婴儿出生后脑的迅速生长有密切关系。
出生后几周、肝脏病包括胆汁淤积、广泛脂肪变性、无炎性细胞浸润,以后有假胆管形成、假腺体增生,肝细胞破坏,假腺体增生是半乳糖血症的特点,但无特异性。随疾病进展出现细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始于门脉周围,以后向门脉区延伸构成桥状联接,以后形成再生结节,在肝硬化过程中其变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相似,在整个病变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除肝脏病变外,肾皮质、髓质连接处肾小管扩张,门脉高压可致脾肿大,脑部病变轻微。疾病严重程度差异很大,某些患儿于第一次哺乳后即可出现急性、暴发性疾病,而更多的则表现为亚急性经过。消化道症状,包括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呕吐、低血糖。约2~5周出现腹水,出生后几日内即可出现白内障,如怀孕期间母亲食乳过多,则婴儿出生后即可有黄疸。
正常情况下,婴儿哺乳后,乳中所含的乳糖经消化酶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半乳糖在激酶的作用下形成半乳糖-1-磷酸,进而在肝脏中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alactose-1-phosthate uridyltransrerase Gal-1-PUT)的催化转变成葡萄糖-1-磷酸,进入酵解途经。若由于基因突变引起了Gal-1-PUT结构改变而失去功能,那么半乳糖代谢阻断,半乳糖积聚在血及组织内,并随尿排出。中间产物半乳糖-1-磷酸(Gal-1-P )对细胞有害,主要侵犯肝,肾,脑和晶状体,故患儿哺乳后数日出现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一周后,肝脏肿大,出现黄疸、腹水和白内障。数月后出现智力发育障碍,常夭折。这就是半乳糖血症。若出生后不喂以乳类和乳制品,婴儿能完全正常地发育。
治疗包括从饮食中去除所有的半乳糖来源,最重要的是乳糖,它存在于所有的奶制品中和许多食物甜味剂中.虽然去除半乳糖的饮食常可预防急性中毒,但是长期的并发症(如生长不良,语言和神经异常,智能落后)仍常见.许多患者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 若中途停止乳类食物可改善症状,但智力不能恢复。
半乳糖血症与乳糖不耐受症有何不同
乳糖不耐受症:人肠道中有乳糖酶,可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利用。一般说来,初生婴儿肠道中乳糖酶活性甚高,2~5岁后酶活性逐渐降低,成年时已降到很低。欧洲人种的成年人具有较高乳糖酶活性。成年人肠道中乳糖酶的缺失称乳糖酶缺失症,在婴儿则称为乳糖不耐受症。患者不能消化吸收乳汁中的乳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泻。如果从食物中除去乳糖可使症状消失。
半乳糖血症:乳糖消化吸收后产生的大量半乳糖,在人体内需经过酶促转化为葡萄糖的衍生物才能被进一步代谢利用。极少数婴儿先天缺失有关的酶,导致半乳糖不能转化为葡萄糖的衍生物在体内大量积累造成危害,称为半乳糖血症,表现出生长停顿,智力呆滞等症状。患有半乳糖血症的婴儿如果喂以去乳糖膳食,也可正常长大成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