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RB进行治疗的历史已有200年,1809年苏格兰医生James Wardrop开创手术治疗RB的先例,而眼球摘除也成为19~20世纪世界上治疗RB的惟一和标准方法,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甚至延续至今。1921年美国Verhoeff医生开创放射治疗RB成功的先例,使眼球摘除和外部放射治疗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RB治疗学的两个基石。美国的Reese和Ellsworth教授是这一时期RB治疗领域的领袖人物,他们在1963年制订了被广泛应用的眼内期RB的Reese-Ellsworth(RE)分级标准。这一时期RB的存活率在美国已近90%。1993年,他们的学生Abramson医生通过对RB长期存活者的随访观察,发现部分(35%)患者若干年后又发生了其他恶性肿瘤(第二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类型至少在23种以上,其中最常见的是成骨肉瘤。虽然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被认为主要与遗传有关,但对遗传型RB患者进行的早期(小于12个月龄)外放射治疗可以显著增加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一旦发生第二恶性肿瘤,预后即很差。同时外放射治疗还可引起明显的眼眶畸形。这一结果促使国际上几个主要RB治疗中心开始尝试用全身化学治疗来处理RB。这就是为什么10多年来国际上对RB治疗概念逐渐发生重大改变的原因。现在,化学治疗结合多次积极的局部治疗逐步上升为一线治疗,而外部放射治疗则降为二线治疗,眼球摘除为三线治疗。这一变化被认为是RB治疗的新纪元。
由于影响外放射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是肿瘤的位置、数量和大小,RB的RE分级主要用于评价外放射治疗的效果,对于化学治疗疗效的预测性较差。而影响化学治疗结合多次积极的局部治疗的效果的因素不再是是肿瘤的位置、数量和大小,而主要是玻璃体和视网膜下腔RB细胞的播散种植,因此2001年美国的Linn Murphree在第10届国际RB会议上提出了RB的ABC分级,并于2003年在巴黎召开的第11届国际RB会议上被各国专家确立为眼内期RB的国际分级标准(ICRB)。
根据1996年以来国外多个RB治疗中心的报道,单纯的化学治疗本身并不能完全治愈RB,但常常可使瘤体积显著缩小、继发性的视网膜脱离复贴、转移减少,从而使局部治疗得以实施。所以化学治疗有时又被称为化学减容术(chemoreduction)。对于遗传型RB,化学治疗还可预防新的肿瘤灶及第二恶性肿瘤(特别是颅内的三侧性RB)的出现。目前常与局部治疗合并应用,以治疗眼内期RB。常用的药物有长春新碱( vincristine )、依托泊甙( etoposide )、卡铂(carboplatin)、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环胞霉素A cyclosporine A)等。常用的方案是VEC方案,即长春新碱、依托泊甙、卡铂联合应用6个疗程,每个疗程2 d,疗程间隔3~4周。由于RB极易出现耐药性,有时可短期加用大剂量的环胞霉素A来加以逆转。在每个疗程开始前1~3 d进行全身麻醉下的眼底检查(EUA),记录病情变化,同时可行视网膜的冷冻治疗以增加化学治疗药物在眼内的积聚。一般2~3疗程后肿瘤即明显缩小,这时在EUA的同时开始局部治疗(如激光光凝治疗、冷冻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浅层巩膜贴敷放射疗法)。6个疗程完成后,每3~6周应进行一次EUA以记录病情变化或局部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步延长EUA的间隔。有报道显示这一治疗方案可使100%的ICRB A级,93%的ICRB B级、90%的ICRBC级、47%的ICRB D级RB患者免于外部放射治疗和眼球摘除,但对于播散于玻璃体腔和视网膜下间隙的肿瘤细胞效果较差。对于眼外期和全身转移期的RB,化学治疗常和手术治疗(包括眼球摘除、眼眶内容物剜除)、外部放射治疗联合应用。对有脉络膜、巩膜、筛板转移的病例,化学治疗可防止肿瘤进一步向全身转移。对于全身转移期的RB,可进行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大剂量的化学治疗:首先进行常规剂量的化学治疗,以减少骨髓和血液中可能存在的肿瘤细胞;然后从骨髓或血液中收集造血干细胞冻存;再进行大剂量的化学治疗,然后将冻存的自体干细胞回输以恢复被抑制的造血系统。化学治疗常产生全身性副作用,临床应用时应在儿科和肿瘤科医生以及专科护士的配合下进行。依托泊甙可能和一些患者继发性白血病有关。最近世界范围内报导了16例全身化疗后导致急性白血病病例。
鉴于化学治疗的全身性副作用,临床耐药问题,以及导致继发性白血病等问题,国际同行对局部化疗(介入治疗)作了积极的探索。最早期的工作来自于日本。由于文化的关系,在日本,患儿家属无法接受为挽救生命而剜除眼球,他们宁愿他们的小孩带着未治好的RB离去。这样的现实促使日本医务工作者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化学治疗的疗效,并减少全身副作用。他们发展了一种局部化疗的介入技术,即使用球囊导管阻碍颈内动脉穹窿上大脑供血,再经导管于球囊近端灌注化疗药,迫使化疗药大部直接进入眼动脉,起到局部化疗的作用。该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因颅内血管大量分支及侧支的存在,大脑以及周围血管分支仍接受了高浓度化疗药。
2006年始,美国同行开始探索能否直接将微导管插入眼动脉进行局部灌注化疗,这样可以使肿瘤局部达到极高的化疗药量,而全身所接受的化疗药则极少。2008年他们报道了令人振奋的疗效。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治疗将是一项极有前途的治疗,尤其对于眼内期患儿,有望取代传统全身化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