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1岁的小贝贝长得胖嘟嘟的,活泼可爱,家里人把她视为掌上明珠,特别宠着她。但这月来不知为什么老是咳嗽,夜间或玩得开心时咳嗽就特别厉害,还会咳醒,有时喉咙还会发出“咻咻”喘鸣声。贝贝妈妈带着她看了好几间医院,医生都说是感冒,气管炎,可是用了一个多月药,也用了许多抗生素,咳嗽还是没好,老是感觉到喉咙有许多痰。经邻居的介绍来到我院儿科,我给贝贝做了详细检查,考虑是婴幼儿哮喘。贝贝妈妈听了非常紧张,也有点不能接受,贝贝只是咳嗽,怎么会是哮喘呢?
如何诊断婴幼儿哮喘?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即气道处于过度敏感的状态(即气道高反应性),临床上会出现反复咳嗽、喘鸣、胸闷或呼吸急促等症状。这些临床症状有时间规律性,常在天气转变、凌晨或夜间而明显;有发作性特点,症状可以在诱发因素刺激下加重;而这些症状是有可逆性的,可以自行缓解或经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缓解。发生哮喘的病因非常复杂,常与病毒感染、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小孩皮肤有过敏性湿疹,父母双方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或哮喘病史,小孩得哮喘的机会明显增高。
患哮喘的小孩在刚开始时常以反复咳嗽为主要症状,也常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一般来说,感冒引起的咳嗽很少超过2周,如果超过2周的反复咳嗽,并且在夜间或运动后咳嗽特别明显的,尤其在天气变化更明显时,要警惕是否存在哮喘。哮喘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会有胸闷、气促,呼吸时有喘鸣音的典型临床症状,往往此时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且因小孩年龄小,多不会表达,对婴幼儿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的评估和体格检查。临床上如有以下症状时高度提示哮喘: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或夜间觉醒,无季节变化的喘息和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这些都需要家长细致的观察,提供详细的病史及医生综合的分析判断。医师常用吸入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试验性治疗来判断喘息是否是哮喘,如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而停药后症状反复或加重,支持哮喘的诊断。当然,发作性喘息和咳嗽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并非所有的婴幼儿喘息都是支气管哮喘,因此,婴幼儿反复喘息还必须排除一些其它疾病,如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道异物、结核等等。
肺功能检测在哮喘诊断和监测中非常重要,气道反应性的测定对哮喘诊断的敏感性很强,但肺功能检查在婴幼儿并不可靠,气道反应性测定也很难在这年龄段儿童进行。对于婴幼儿哮喘,过敏原的测定有助于识别导致哮喘的危险因素,也有利于对病人进行环境控制策略的推荐。
如何防治婴幼儿哮喘?
哮喘的发生、发展、预后与环境、遗传有密切相关,由父母而来的遗传体质难以改变,而儿童哮喘约80%有过敏因素,因此在明确变应原的情况下,避免变应原和非特异刺激物接触是防止哮喘发作或恶化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病因治疗的性质。如对屋尘螨敏感者,宜经常清洗床单与枕头套,最好隔周清洗,并以55℃以上热水泡烫10~15分钟或太阳下曝晒半小时以上;房间摆设尽量简洁,不要使用地毯和毛绒绒的玩具,太多的装饰品容易堆积灰尘;打扫房间时,患儿应避开,尽量用湿布擦拭,以免尘土飞扬。采取综合性的或特异性的措施,以减少尘螨的数量,尽量降低变应原的暴露。对动物皮毛过敏者,室内不宜养宠物(猫,狗)。避免吸二手烟和一些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如蚊香、油漆、樟脑丸、香水等。婴幼儿哮喘积极预防和治疗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可以预防哮喘的发作。
对于婴幼儿哮喘,早期诊断,早期得到规范化治疗,很多小孩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哮喘症状逐渐减轻,至青春期停止发作。因此,哮喘治疗主要包括两部分,在哮喘发作期使用快速缓解的药物控制症状;在缓解期应该根据个体化,制定长期、规范、持续的预防治疗方案,在症状逐渐稳定3~6个月后可以慢慢地减少药物剂量。但目前许多家长的错误观念是小孩有喘息了才需要治疗,吸完药症状改善后再吃几天药没喘了就不管了,完全忽略了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等下一次发作了再说。这样周而复始,使气道因为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所受的破坏越来越重,喘息也越来越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因为一次急性发作而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因此哮喘的预防治疗非常重要。
长期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物主要是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和白三烯调节剂。ICS是目前哮喘治疗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可以降低气道的敏感性,减少急性发作,要长期吸入使用,病情稳定后才能逐步减药,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哮喘患儿。但许多家长都担心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担心长期吸入激素会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也担心一旦开始吸入药物就一辈子离不开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与平时所用的全身型糖皮质激素并不等同。全身型糖皮质激素要经过胃肠道、血循环才到达所需治疗的靶器官――肺脏,因此需要较大的药物剂量,而相当部分的药物通过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长期使用还会引起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免疫力下降等。而ICS通过一些吸入装置,并不经过胃肠道、血循环的吸收,把药物直接吸入到治疗部位――肺脏,因此所需吸入很少剂量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残留在口腔的药物可以通过漱口、喝水清除,进入胃肠道的少量药物经肝脏、肾脏的灭活也不再进入血循环,从而避免了全身激素的副作用。因此,ICS针对哮喘治疗是非常安全的药物,医师也会根据患儿治疗后是否能控制病情来调整用药剂量,经过一段时间的ICS治疗,完全停药是可期待的。常用的ICS有布地奈德(商品名:普米克)、氟替卡松(商品名:辅舒酮)、二丙酸倍氯米松(商品名:必可酮)等。婴幼儿哮喘因患儿年龄较小,爱哭闹,吸入药物主要使用混悬液通过空气压缩雾化泵吸入或使用气雾剂通过储雾罐吸入,吸入后要漱口和饮水,防止这些药物在口腔里沉积而引起口腔感染。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很重要,既可提高药物的疗效,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
在哮喘的长期控制药物中还有白三烯调节剂(商品名:顺尔宁)。因为白三烯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炎症介质之一,因此使用白三烯调节剂可以减少哮喘的发作,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多用于轻度哮喘,但总体疗效常比ICS弱,多用在中重度哮喘与ICS的联合使用。
用于快速缓解哮喘症状药物主要有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万托林)、特布他林(博利康尼)、异丙托溴胺(爱全乐)等。这些药物经过吸入在5~30分钟内缓解支气管痉挛,可作为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紧急用药。每个哮喘患儿的家庭都应备有这些快速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并懂得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正确使用。但必须强调的是,支气管扩张剂仅在应急的情况下使用,单独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并没有抗炎的作用,却掩盖了哮喘的严重性,引起家长们对哮喘危害性的麻痹,会增加死亡的风险。
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必要的治疗,主要是减轻气管粘膜的炎症及全身的炎症反应,但起效时间较晚。如果小孩急性发作,所需口服皮质激素的剂量远比每天ICS量高得多。因此,建议哮喘患儿应配合医师好好地吸入ICS,以减少全身激素的使用及副作用。
另外,对于用吸入药物不能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而有明确过敏原的哮喘患儿,可以考虑用脱敏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主要用在5岁以上的儿童,方法是先将低剂量的过敏原注入皮下,再慢慢地提高剂量,使患者对过敏原逐渐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而不发生过敏反应,是非常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缺点是所需费用较高,疗程较长,整个疗程约需2~3年。
早期规范化治疗可以使哮喘达到完全控制,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祝愿所有哮喘的小朋友们畅顺呼吸,摆脱哮喘,生活完全轻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