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生活工作能力。DVT发病率高,是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血管疾病检测技术的进步,DVT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生命及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
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比较复杂,早在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就总结为三大因素:包括高凝状态、静脉淤滞和血管损伤。临床中有一类人容易发生DVT,即孕产期妇女,这主要与孕产期妇女与以上三大因素增强有关。产妇生完小孩后,处理起DVT相对仍在妊娠期的孕妇来说会单纯一些,因为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问题,而且DVT的治疗时间比较长,特别对于早期妊娠的孕妇而言,漫长的孕期增加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今天上午,病房又从产科转来一位孕21周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妇,姓梁,27岁,左下肢肿胀非常严重,家属很紧张,一直追问医生怎么办。家属的紧张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事关两个生命和几家子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年前类似的病例来。
当时病房前后转来两个DVT孕妇,一个从外院转来,姓李,我们就称她小李,一个从本院产科转来,姓刘,我们就称她小刘。小李33岁,孕18周,湛江人,目前和丈夫在广州做事,已经有一个女孩,7岁了,因为是农村户口,还有一个生育指标,这些年一直想再生一个,这次好不容易怀上了,却并发的DVT,左下肢肿胀严重。小刘32岁,孕15周,广州人,结婚7年,这次怀孕之前已经有两次的流产病史,夫妻两为了生育小孩的事,这些年跑遍广州各大医院的妇产科,这次目前胎儿情况还好,但却并发DVT,也是左下肢肿胀。小李和小刘该怎么办呢?
DVT的治疗有抗凝、溶栓、手术取栓、对症处理等方法,但妊娠DVT的治疗既要考虑孕妇的安全,又要保住胎儿,因此与普通病人不同。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指南,妊娠DVT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抗凝。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抗凝药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不通过胎盘,无胎儿致畸作用,华法林可通过胎盘,有致畸作用,孕期不提倡用,利伐沙班在孕期禁用。虽然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用于妊娠DVT,但仍然存在出血的风险,尤其是肝素,要不断抽血监测凝血功能,而低分子肝素则作为首选,但治疗时间较长,整个孕期都需抗凝,费用也高。此外,虽然现有资料表明低分子肝素相对安全,但在漫长的孕期里也存在诸多不便和风险,因此在确定治疗方案前,首先明确胎儿保还是不保。
起初,小李和小刘及其家属都想保住胎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经过讲解治疗的方案和风险后,小李的丈夫开始犹豫,小李家经济不是很好,两个人在广州做事,女儿还在老家,准备读小学,他反复问:选择低分子抗凝的治疗方案,是不是一定能保证胎儿安全至出生?因为每个月的花费不少,对他们也是比较大的压力,因此期望值高,也是可以理解。做为主管医生,只能从现有的循证医学依据和个人的经验出发,告诉他应该是比较安全的,而且机会较大,但真不敢保证啊,万一人财两空,那对他们家得是多大的打击。小李家经过反反复复的商量,最后决定不保胎儿。当天晚上,我值班夜查房时,看到小李侧伏在枕头上,出声痛哭,只能轻轻安慰,实在不忍过问太多,跟着查房的实习生,是个女孩子,陪着泪流满面。
小刘夫妇听了治疗方案后,可能经历了前面两次怀孕两次流产的悲喜交替,很是坦然,没有一丝的犹豫,全家都坚持要保胎。慎重起见,在确定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方案后,再一次告诉她存在的风险、费用,身上要挨很多针,甚至自己要学会打针,因为不可能整个孕期都住在医院,小刘听后仍然很淡定,说出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哪怕我千疮百孔,我也要博一下”。
小李转产科引产后,改用华法林口服抗凝,在门诊根据凝血功能调节剂量,抗凝3个月后停用,下肢的症状基本消失,后来再也没过来复查。那晚流泪的女实习生,转完科碰到我还问起这个病人现在怎么样了,我说腿好了,心里想,但愿上苍再给小李一次机会,突然回头问那女同学:“那是你第一次为病人流泪么?”
有一天,接到产科张主任的电话,说有个会诊,会诊单夹在病例里,是我以前的病人,应该有印象的。我到产科病房,一进门,就听到有人向我打招呼,是小刘,旁边的BB床上是她的宝宝,很漂亮,小刘看着BB,那一面幸福、自豪的样子让人难忘。会诊是关于抗凝药的过渡。张主任说,这个病人真不容易,她丈夫不敢给她注射低分子肝素,都是她自己打针,现在整个肚皮硬邦邦的,摸上去凹凸不平的,我说是啊,她现在终于苦尽甘来了。张主任聊起感觉此类病人多起来,还说老麻烦你们过来会诊之类的话,我笑着说,要谢谢你,这是本年度我收到最愉快的一张会诊单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