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提出改良根治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既保证根治清扫范围保证控瘤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患者了解手术要点,可以更好地做到安心、放心。该术式精髓简要如下:
1、采用S形切口。比较传统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S形切口,本术式采用的S形切口更短及斜形走向,并且术中采用0号丝线缝过皮肤切缘作牵引,能提供更良好暴露并且避免术中过度牵拉皮瓣。腹股沟区血供来源于旋髂浅动脉、阴部外动脉和腹壁下浅动脉,以上动脉均平行腹股沟韧带下方走行。本术式设计的S形切口能最小程度损伤这些供应血管,从而能较好地保留与皮瓣交界处毗连的穿动脉血管分布区。此外,S形切口缝合时能减轻张力,能使切口更好地愈合。
2、组胚学研究显示腹股沟区Camper’s 筋膜由一薄层致密带结缔组织分为浅层和深层。解剖研究显示腹股沟区全层皮瓣血供由两种动脉丛供应:位于皮层下方的皮下血管丛( Camper’s 筋膜浅层)和深筋膜血管丛(Camper’s 筋膜深层)。穿动脉(股动脉穿支)分出的较大分支在Camper’s 筋膜深层形成深筋膜血管丛,后者发出小的升支与皮下血管丛相交通。另外穿动脉发出的斜支,不参与深筋膜血管丛形成,而直接走形到皮下参与皮下血管丛形成。在清除Camper’s 筋膜深层所有淋巴脂肪组织后,清扫范围内的深筋膜血管丛和斜支动脉完全破坏,上述血管网供应皮下血管丛血流。腹股沟清扫后初期皮瓣血供只有通过皮瓣边缘交界处毗连的穿动脉血管分布区,与游离皮瓣的皮下血管丛相互交通来供给,以保证早期的无缺血坏死。
3、采用解剖标志在正确的平面分离皮瓣。以往的文献曾有人提出正确的平面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但如何找到正确平面的方法未有文献提起。切开皮肤及皮下后,可以发现位于Camper`s筋膜浅、深层间有一白色半透明膜性层,以此为解剖标志可准确地找到正确平面分离皮瓣。
4、腹股沟区Camper’s筋膜分为两层。皮下血管丛位于Camper`s筋膜浅层,而要清扫的腹股沟浅组淋巴结只位于Camper`s筋膜深层。正确的分离平面位于深、浅两层之间,以白色半透明膜性层为标志分离皮瓣,可完整保留游离皮瓣皮下血管丛,最小程度破坏皮瓣血供,同时又能保证浅组淋巴脂肪组织完整清除。皮瓣保留过薄可破坏皮下血管丛,(通过皮瓣周边的皮肤形成交通血管网)过薄处皮肤早期缺少血供,从而导致缺血坏死。保留较厚皮瓣或者保留Scarpa’s筋膜的概念经常被提起引为正确观念。事实上, Scarpa’s筋膜在腹股沟韧带处就已经融合为阔筋膜,在清扫区域无Scarpa’s筋膜。较厚的皮瓣不可避免会保留部分Camper`s筋膜深层淋巴脂肪组织,有转移淋巴组织残留可能,导致复发。此外,残留在白色半透明膜性层下方的Camper`s筋膜深层组织血管网破坏丧失血供,导致脂肪液化坏死和感染。
5、完整保留阔筋膜。深组淋巴结直接由浅组淋巴结发出,通常位于卵圆窝开口处。胚胎学研究显示,卵圆窝下界和股血管外侧的阔筋膜(厚约3mm的结缔组织)之下无阴茎来源的淋巴引流。筛筋膜是一层稍增厚结缔组织衍生物,覆盖在卵圆窝表面,它的胚胎起源异于阔筋膜。清扫深组淋巴结时需打开筛筋膜,清扫股血管前方和内侧淋巴脂肪组织。完整保留阔筋膜,既不影响控瘤效果,同时保护了阔筋膜下方微血管网,减少了血清肿和淋巴囊肿发生率。此外,股血管可被阔筋膜覆盖保护,从而无需行缝匠肌转位保护股血管。
6、注意仔细结扎周边淋巴管,尤其是内侧和下方。清扫完毕后冲洗切口,0#丝线点状缝合阔筋膜与Camper’s筋膜浅层,消除潜在皮下间隙,同时减少切口关闭时张力。皮瓣下放置潘氏多孔引流管,内上方精索外筋膜外侧为引流最低位,且此处交汇淋巴管较多,需保证此处引流通畅。缝合皮肤时尽量避免用有齿镊加持皮瓣,关闭皮肤切口打结需避免过紧。术后引流管接持续负压持续吸引瓶,以消除皮瓣与阔筋膜潜在间隙,同时保证持续引流。
总之,本术式所阐述的改良根治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以S型切口、应用膜性解剖标志精确分离平面和完整保留阔筋膜三方面技术改进为特点,以上技术改进显着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并且保证了控瘤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