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导致脑实质内的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1、有高血压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起病。
2、常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与脑梗塞相似,重者脑部症状显著,其轻重取决于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及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如有CT检查,可不作腰穿,以免引起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脑疝形成。
2、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出现高密度影,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扩展方向。
3、脑血管造影:显示占位病变征象,有助于鉴别其它脑血管病所致的脑出血。
4、头颅MRI:病情稳定后,行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患者预后的评估。
1、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做出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
2、对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出血扩展方向、血肿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作出诊断或估计。
3、与其它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相鉴别: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脑动脉炎、口服抗凝剂等所引起的脑出血。
急性期主要是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机能和防治并发症。
1、手术的选择:
(1)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出血位于内囊深处、丘脑、脑干者,不宜手术。
(2)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 即可据病情考虑手术。
(3)病情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内即陷入深昏迷、瞳孔散大、血压、呼吸、脉搏不规则者,多不考虑手术。
(4)意识障碍:神志清醒多不需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
(5)其它因素: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200/120 mmHg、眼底出血,术前有心、肺、肝、肾等严重疾患者,多不适于手术。
2、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适合手术的病人,可选择早期(出血后1~3天)或超早期(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避免进一步的继发性损害。对于血肿发展缓慢,病情稳定者,可择期手术。
3、手术方法:
包括开颅清除血肿和穿刺吸除血肿。前者多用于出血部位不深,出血量大,中线移位严重,术前病情较重,并已有脑疝形成,但时间较短的病人;小脑出血也多主张采用此法。后者可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特别是深部出血,如丘脑出血、脑实质出血伴脑室出血。
1、治愈:症状基本消失,瘫痪肢体肌力达4级,语言恢复,生活基本自理。
2、好转:症状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2级,生活部分自理。
3、未愈:症状稍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改善不足1级,语言未恢复,生活不能自理。
经治疗达好转以上标准,或治疗超过2个月仍效果不明显,可制定治疗方案,转送康复医院进一步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