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让大学生险些上当
小李是我在糖尿病健康教育门诊接诊的一位24岁的湖南籍大学毕业生,他在北京上大学期间发现自己有口干、多饮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糖尿病,当时血糖很高,小李心急如焚。可喜的是,在住院接受正规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很快达标,出院后,他继续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注射胰岛素并监测血糖,同时按医生的嘱咐根据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的剂量,他很快发现胰岛素的用量越来越少,最后停用胰岛素也能保持血糖在正常水平。这时候他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糖尿病治愈了,赶忙跑到医院向他的主管医生报告,这时候他才知道是病情暂时缓解,进入了糖尿病“蜜月期”。那么,究竟这个“蜜月期”是怎么回事呢?
属于糖友们的"蜜月期"
研究发现,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治疗(尤其是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拥有一段不用打针吃药而血糖正常的美好时光。这段时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新婚蜜月一样甜蜜,因此临床上将这段时期叫做糖尿病“蜜月期”。
为什么会出现“蜜月期”
正常人体的胰腺可以根据血糖的变化按需分泌胰岛素,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以及长期高血糖的“糖毒性”使胰腺的分泌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完全衰竭。但在发病早期,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功能尚未完全丧失,若能抢在这个时机实施严格的治疗,可以解除糖毒性作用让胰腺得到充分的休息,进而重新恢复部分功能。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通过早期积极的药物干预,其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并赢得一段不需要借助降糖药也能使血糖维持正常的临床缓解期。
两大关键因素决定“蜜月期”是否出现
“蜜月期”大多出现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并非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获得“蜜月期”。因此,早期积极治疗和血糖严格控制是能否出现“蜜月期”的两个关键因素。对于那些病程较长、血糖控制欠佳,已经造成胰岛β细胞功能不可逆转损害的糖尿病患者,即便实施强化降糖治疗,也不会出现“蜜月期”。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实施胰岛素强化治疗,如果血糖很高,最好住院接受胰岛素泵治疗,这样血糖达标更快,“蜜月期”也来得更早。当然,笔者也见过一些初发糖尿病患者,接受一段时间正规的口服降糖药治疗后,也获得了“蜜月期”。
自我管理影响“蜜月期”长短
“蜜月期”时间长短与糖尿病类型、病程长短、胰岛β功能损伤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期”比1型糖尿病患者要长,1型往往只有几个月,而2型的“蜜月期”可以有几个月或长达几年。“蜜月期”长短与患者在此期间的自我管理有很大关系,管理越严,血糖控制越好,其持续时间越长。
警惕“蜜月期”陷阱
处于糖尿病“蜜月期”的患者切不可盲目乐观,“蜜月期”的出现并不等于糖尿病已经完全治愈,只是病情的暂时缓解。因此,在此期间,糖尿病患者依然要严格控制饮食、积极运动,加强血糖监测,这样才能尽量延长“蜜月期”的时间。一旦发现高血糖再现,也就意味着“蜜月期”结束,应立即就诊并接受积极的药物干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