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核心稳定性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简单来说,是通过各种训练方法加强人体脊柱各关节动态平衡的锻炼方法,最初被应用于专业体育竞技项目中,后来随着人体微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此概念形成独立的理论,并慢慢被西方医学界关注。近年来,由此衍生出多种治疗方法,并应用于治疗脊柱疾病。
让我们先来认识脊柱。简单来说,脊柱是由20多个椎体及椎间盘、韧带等组织形成的关节链,这条关节链支撑着整个躯干,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时,脊柱各椎体不出现相对位移,脊柱的稳定性依靠骨性结构及韧带来维持;当人体处于运动状态时,脊柱不断改变形态,无论是前屈、后伸,脊柱各椎体均保持相对位置,这种动态稳定性除了需要韧带,则还需要肌肉来维持。为什么要强调脊柱的稳定性呢?从外观结构来看,人体是以脊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展开的;从运动模式来看,人体所有的动作均是由躯干产生力量,通过肩、髋关节,再传导到四肢,因此其最根本的核心是脊柱。当脊柱核心稳定性下降,人体做动作时,脊柱各椎体会出现异常的位移,从而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改变,影响动作的完成性。
脊柱的核心稳定性依靠肌肉维持,有研究证实,人体脊柱两旁存在这么一类肌肉,在做四肢动作(四肢肌肉收缩)之前,这类肌肉就处于提前收缩状态。研究者通过微解剖发现,这类肌肉处于脊柱两旁的深层,连接各椎体,长度短,收缩力矩小,力量持久,有预兴奋特点,目的是在做动作前预先维持脊柱稳定。就此称之为核心肌群。代表肌肉有多裂肌;与之相比,还有另外一类肌肉,处于身体浅层,在做动作瞬间产生爆发力量的,使躯干完成位移,称之为外周肌群。代表肌肉有竖脊肌、腰大肌。此两类肌肉互相协调,共同完成人体日常的各类动作。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观点可以体现在人体的运动模式上。当人体有做四肢动作的意向时,大脑发出电信号,令脊柱两旁的核心肌群预兴奋收缩,维持脊柱的核心稳定性,然后再兴奋四肢肌肉,完成动作,就像起重车工作模式一样,先放下脚架,固定底盘,然后再伸出起重臂工作。因此,如果核心肌群的预兴奋收缩能力下降了,则导致脊柱的稳定性下降,传导到四肢的力量也随即下降,整个运动模式也改变。但是人体有自身的代偿能力,如果核心肌群的功能下降了,维持脊柱稳定性的工作则由外周肌群代偿完成,从而维护正常的运动模式。当核心肌群功能持续下降,外周肌群持续代偿,长期的代偿使外周肌群处于高负荷状态,更甚之超出了负荷,出现失代偿状态,肌肉缺血缺氧,致乳酸堆积,形成病理症状。再者,外周肌群失代偿直接导致脊柱稳定性下降,在日常活动中,脊柱生物力学改变,各椎体关节、椎间盘等组织出现代偿的位移变化,造成所谓的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病变。
在日常的颈背腰痛病例中,不难发现有许多是慢性患者,他们主诉多为长期酸痛乏力、久站久坐后症状更甚,并无特殊不适,保守治疗后好转但症状反复。对于这类病例,有研究证实他们的核心肌群预兴奋功能下降,说明脊柱核心稳定性下降。应用保守治疗,缓解外周肌群高负荷状态后症状可以改善,但代偿模式依然存在,因此过一段时间后症状反复出现。因此,针对这类病例,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类治疗方法,锻炼核心肌群,增强脊柱核心稳定性,间接缓解外周肌群的高负荷。
脊柱核心肌群,是人体天然的铁衣,它的作用就像腰围,保护脊柱不受伤害。如何提高核心肌群功能?这类方法有很多,原则是通过不稳定训练稳定,此原则不能改变。怎么理解这个原则呢?其实我们的肌肉是很懒惰的,当它们不工作的时候,则处于休息状态,长期的休息就会使肌肉本身的能力下降,一旦重新工作的时候达不到要求。要改变这个状态就要通过不断的诱发使肌肉工作。上文曾提及四肢运动,脊柱核心肌群预兴奋收缩,因此,如果我们将肢体固定在不稳定的平面上,例如身体平卧,将双腿固定在弹力球面上,肢体不断的晃动,改变姿势,就能激活脊柱核心肌群不断的预兴奋收缩,从而提高脊柱核心肌群的功能,增强核心稳定性。
为什么脊柱核心肌群的功能会下降?因为当人体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脊柱稳定性依靠骨性和韧带结构维持,核心肌群休息,不参与工作,这样的情况日积月累,核心肌群的预兴奋作用退化,就会造成其功能下降。当人体突然改变姿势,如久坐后起来,由于核心肌群不能维持脊柱稳定,外周肌群同时兼顾稳定脊柱以及产生改变姿势的力量,可能出现负荷过高,直接导致肌肉损伤。因此长时间的站立、端坐只是脊柱肌肉劳损的间接原因,直接因素是脊柱核心肌群的功能下降。
以前治疗脊柱疾病,一般从骨性角度分析,通过纠正各椎体的相对位置来解决问题;现在,认识脊柱核心稳定性后,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脊柱疾病,作出更为严谨的诊断及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