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坏死的一种。骨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滋养血管受损,进一步导致骨质的缺血、变性、坏死。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局部血运不良,从而进一步缺血、坏死、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的一种病变,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60岁最多,无性别差异,开始多表现为髋关节或其周围关节的隐痛、钝痛,活动后加重,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髋关节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若治疗不及时,还可导致终身残疾。
症状:
1、病程缓慢:股骨头坏死病程较长,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是感到有疼痛症状后拍 X线片才能发现。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尤以劳累或久行后疼痛明显,常向腹股沟区或臀后侧及外侧,或膝关节内侧放射,该区有麻木感。疼痛性质早期多不严重,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加重,严重者患肢不能着地,疼痛难以忍受。激素用药者常在服药后3到18个月之间发病,乙醇中毒一般有数年至数十年饮酒史,发病时间难以确定,股骨颈骨折伴脱位,发病时间为伤后15个月至17年,其中80% 到90%的患者在伤后3年发病。
2、活动受限:表现为向某一方向活动障碍,特别是内旋,这是一个重要体征。检查时应平卧位,屈膝屈髋90度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及内旋,双侧对比,才会发现。随病情发展,活动范围缩小,晚期由于关节囊肥厚挛缩,髋关节各个方向活动严重受限,髋关节融合,出现髋关节僵直。
3、跛行:导致跛行的原因有三个因素,一是疼痛跛行,由于早期患者股骨头内压增高,髋关节周围疼痛,有间歇性跛行,即痛性跛行。二是中晚期患者因股骨头塌陷、股骨颈短缩,患肢变短而跛行,可持续性跛行。三是骨盆倾斜跛行,一侧股骨头坏死时,由于走路时身体重心移向健侧,时间一长逐渐就会导致骨盆倾斜,造成患侧肢体缩短,倾斜的骨盆是可以通过骨盆操锻炼完全可以纠正。
术后康复治疗原则:
早期及初期,训练仍应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并须注意避免髋内收动作(交叉腿、二郎腿、)平卧时双腿之间垫枕头,使双腿不能并拢。不得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应保护患腿,使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侧卧后双腿之间垫高枕头,使患侧保持髋稍外展位。功能锻炼是促进早日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功能锻炼应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锻炼时特别强调患肢不负重,做髋关节周围肌肉伸屈,外展,内收,内旋等动做,以卧位较稳妥。
早期:术后0-2天
1、体位摆放
术后患肢放于伸直位,可用枕头垫于腿下,以太高患肢预防肿胀。
2、踝泵练习
50个/组,4组/日。此练习对于预防肿胀几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应认真练习。
3、股四头肌的收缩、放松练习
大于300次/日。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术后3天
1、CPM(膝关节被动活动器)2次/日,30分钟/次,练习后即刻冰敷30分钟(角度在无或微痛情况下逐渐增大)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
2、直抬腿练习:10~20次/组,1~2组/日。
3、负重及平衡:视病人情况,术后3~5天开始,负重由1/2体重到2/3体重到4/5体重到100%体重逐渐过度。可在平板秤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逐渐至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
晚期:术后3-4周
1、固定自行车练习:轻负荷至大负荷,并逐渐减低座位的高度。20~30分钟/次,2次/日。
2、抗阻伸膝练习:10次/组,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3、提踵练习
术后1-3个月
1、静蹲练习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度)
2、跨步练习:(前后、侧向跨步)
3、患侧单腿蹲起练: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20~30次/组,组间间隔1分钟,2~4次/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