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复杂的,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许多复杂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皆是生命体多层次、多层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在过去的50多年内,实验生命科学的主要目标是寻找特定的基因或蛋白质,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根据个别的基因或蛋白质行为来解释生命活动。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得到的图景过于简单,生命实际上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种基因、蛋白质和其他化学分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对于高等生物而言,除了分子层面的复杂行为外,还有着细胞、组织和器官等不同层面的复杂活动;生命现象是这样一种复杂系统的整体行为。基于以上认识, 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了生物医学发展的又一个大规模规划,即生物医学“路线图”计划,该“路线图”计划倡导交叉,鼓励冒险,提倡定量化及数据共享,推动大生物学研究,认为其主要目标是研究和理解复杂生命系统,因此疾病的预防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难。那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能起到哪些作用呢?
1、疾病预防控制需注重系统和整体
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人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预防保健一定要注重其整体性,而以“系统生物学”等为标志,现代医学的发展开始逐渐从还原论的唯一方向,朝向了系统关联和整体因素的考虑。“系统生物学”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以整体、系统为目标,回答生物分子如何通过复杂相互作用产生表型的新兴研究领域。系统生物学更强调的是医学、生命科学在研究方法和观念上的突破,强调计算与实验交融的研究方法,并开启了生物医学研究的新途径。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系统生物学”被认为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这和中医治未病的整体观理念不谋而合,都启示疾病预防也必须更加注重整体和系统效应。
2、疾病预防要追求内外环境统一
中医“治未病”所昭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养生保健要做到与外环境的和谐统一。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为了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人类明确了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等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人类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时代。1991年WHO全球调查的结果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遗传、环境、医疗各占15%、17%、8% ,而生活方式和行为却占60% ,居主导地位。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医学模式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种现代医学模式和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观点趋同,即在不排斥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强调重视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疾病的影响,强调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及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此疾病预防也要追求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和谐。
3、疾病预防须贯穿生命的始终
中医“治未病”所强调的是防治的紧密结合,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要贯穿在疾病未发、未成、未传和未复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现阶段,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这样的复杂性疾病。虽然科学家们也在探索基因治疗和细胞疗法,但是迄今还未取得成功。故只有以提高病人的幸福指数为着眼点,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采取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群体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要求得到健康的维护、保健的满足,越来越追求健康和长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因疾病得到医治,而是更加追求未病之前的预防,追求强身健体,因此预防保健也必须随之贯穿生命的全过程。
4、疾病预防开始强调个体化策略
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点,预防保健需要辨证论治,制订个体化的方案和策略。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类疾病是遗传(基因组信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动态系统脱离正常运行状态的结果。除获得性疾病(外伤、感染等)外,人类疾病按遗传学分类主要可分为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即使是以环境因素为主要致病原因的获得性疾病,每个个体对微生物或创伤的抵抗、修复能力也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异。并且,由于遗传的差异,药物的作用不同,发展出了药理基因组学。同时,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的以及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角色差距,价值观念的转变及冲突等,都会引起人体生理的和心理的变化。而作为每个个体存在的人,其健康状况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受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所以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医学的发展需转变到对异质性、个体差异及个体化的综合把握,预防保健同样需要建立在一般规律基础上的个体化需求方案。
5、疾病预防要保持动态和主动
中医“治未病”提倡预防保健要围绕健康这个中心,动态调整、主动养生。由于对抗治疗不能治愈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反而使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以及所带来的沉重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了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连续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以及对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和老年病等的防治与日常饮食起居思行等大众文化有机相关,融治病于自然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身体、精神、社会三维健康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健康”这个词语本身已经多元化了。不再是“人体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这样简单,而是发展出心理健康、健康状态、健康生存方式、健康行为方式等诸多新的延续。纯粹对抗性的疾病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对相关慢性疾病的生活化的动态和主动预防将会极大的改善病人的生活状态,最终促进人类的健康。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做出个体化预防保健的理念,恰恰与医学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高度趋同,通过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理论和方法,应该说,为提高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构建我国中西医结合构建现代疾病预防保健体系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促进新形势下中医和中西医的共同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