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治未病”概念较早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的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明清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可以概括为:以健康为核心,包括无病养生、防患未然,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病后调摄、防止复发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原则之下,以健康为核心,贯穿个体化、积极主动地开展防治结合的全程养生和预防的理念。
1、无病养生防患未然
古人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淮南子》卷十六) ,所谓治者,此处为“治理、调摄”之意。治未病即指在身体尚未发生疾病之前就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养生保健调理,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理和调摄,也就是重视养生保健的思想。
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疾病虽未发生,却已出现某些先兆,或疾病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时,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正如《医学源流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
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治未病要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为木,脾为土,五行学说里有木气旺克土太过的相乘学说)”,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发生、蔓延、恶化或传变,救急防危。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可达到易治的目的。
4、病后调摄防止复发
疾病初愈,或处于疾病尚未发作的间歇期,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