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Bernatz依据胸腺瘤细胞成分构成将之分为四型:(1)上皮细胞型:肿瘤内上皮细胞占2/3以上;(2)淋巴细胞型
:淋巴细胞占2/3以上;(3)混合细胞型:以上两种细胞成分均为达到2/3以上;(4)梭型细胞型:大量梭型细胞占据肿瘤内部,排列成束状或螺旋状。
由于这种分型对于判断病人预后意义不大,1985年Marino根据胸腺上皮细胞的形态重新分为三型:(1)皮质型:上皮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清楚,核仁居中,染色质呈囊泡状;(2)混合型:胸腺瘤的上皮细胞主要由髓质型上皮细胞构成,同时又有皮质型上皮细胞成分;(3)髓质型:上皮细胞呈梭型,细胞核呈长条形,核仁不易看清楚,染色质弥散。
1999年WHO在此前基础上统一了胸腺瘤的分型:(1)A型: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2)AB型:即混合型。(3)B型:被分为3个亚型;B1型:即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官胸腺瘤;B2型:即皮质型胸腺瘤;B3型: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瘤。(4)C型:即胸腺癌,组织学上此型较其他类型的胸腺瘤更具有恶性特征。A型和AB型为良性,B型和C型为恶性。
临床分期,1981年,Masaoka观察发现,上皮细胞型胸腺瘤发生转移、复发的可能性较大,预后较差,而梭型细胞型预后较好。并依据手术中观察到的肿瘤生长情况将之分为四期,利于判断预后:I期,包膜完整,在镜下包膜无受累,称为非浸润性胸腺瘤;II期,侵犯纵膈脂肪组织或胸膜,或在镜下见到包膜受累及,此期也属于非浸润性胸腺瘤;III期,累及心包、大血管或肺等重要组织。此期称为浸润性胸腺瘤;IV期,发生心包、胸膜种植或远处转移,也属于浸润性胸腺瘤。
非浸润性胸腺瘤行单纯手术切除即可,但是浸润性胸腺瘤术后需要补充放化疗,预防复发和远处转移。
I期II期非浸润性胸腺瘤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95%和67%-80%;而III期IV期浸润性胸腺瘤5年、10年生存率分别只有44%和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