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检测自己有骨质疏松或骨量低下,就要进行积极干预措施。因为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生存质量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可致残或致死,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况且,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的。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的对象是未发生过骨折但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或已有骨量减少。
预防基础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1) 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2) 注意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
(3) 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4) 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如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等。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 :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人推荐量800 mg(元素钙量)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人推荐量为1 000 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 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一600 mg。
钙摄人可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钙剂选择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维生素D:有利于钙在胃肠道的吸收。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的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 U/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人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一800 U/d。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因此降低了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风险。
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
除了上面所说的预防基础措施,部分人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如前面所说。
骨质疏松是可以被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但大多数骨折高危人群未接受充分的临床评价,也没获得有效的治疗,许多患者是在发生了脆性骨折之后才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提高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正确防治意识,对于降低骨折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附: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一 ) 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二 ) 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