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理论的概念 中药基本理论是中药理论中最核心、最基础的理论和观点,它本身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先贤在数千年来对抗疾病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人体为观察对象,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的资料,通过辨证施治,观察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了解具体的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经过亿万人次口服身受、规模宏大的用药实践,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出对中药的作用性质、作用部位、作用特点、作用规律的认识,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药基本理论,包括对药物的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和配伍关系等方面一般规律的认识,这就是中药基本理论。
中医理论和中药理论是并存的、不可分割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据,互为存在的条件,两者共同构成庞大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讨论的治疗原则(“治之大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其中的“寒者、热者、温者、清者、散者、抑者、燥者、急者、坚者、脆者、衰者、强者”是辨证的结论,具体反映的是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认识,而“热之、寒之、清之、温之、收之、散之、润之、缓之、软之、坚之、补之、泻之”则是治疗对策,用来指导处方遣药,是运用具有不同治疗作用的药物和手段来治疗疾病,它们与中医理论对疾病的认识一一对应。
在这里,中医理论与中药理论使用了相同的概念、相同的术语,相同的理论思维,它们是一对孪生姊妹,在治疗上,采用的则是针锋相对的治疗原则。以“寒者热之”为例,“寒者”只能是中医理论中寒的概念,“热之”也只能是中药理论中热的涵义,然后,这一治法的理论思维才能完整,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中医理论和中药理论在这方面是统一的。
但是,中药基本理论也是相对独立的,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药物。 必须强调的是,中药基本理论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某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来源于中华民族长期的、大量的、艰苦的医疗实践活动,并在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不断修正、发展和丰富,理论一旦形成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活动。
中药基本理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它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而且它本身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因而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表述语言,在认识方法上具有整体的、宏观的、直观的、思辨的特点,这完全有别于西医药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