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多为良性病变,主要为息肉及黏膜下病变(如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等)。目前临床对于此类病变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应用圈套器直接电凝切除息肉到用EMR的方法治疗黏膜及黏膜下良性肿瘤。最近ESD这种在日本用于治疗早期胃癌的新技术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与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据报道电凝切除粗蒂息肉时穿孔的发生几率为0.5 %,出血的发生几率为2%。而单纯的尼龙绳套扎也存在无法取病理活检,遗漏恶性病变的可能,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尼龙绳脱落,治疗不彻底的情况。尼龙绳套扎技术于1991年首次由日本人Hachisu应用于11例大息肉(大于2.0 cm)的治疗,其中有10例患者因此而避免了术后出血。
此后,尼龙绳还被用于控制食管及胃曲张静脉套扎后的出血[14]及医源性结肠穿孔。为了降低电凝切除术导致的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避免单纯尼龙绳套扎的缺点,我们采用了尼龙绳套扎联合粘膜下剥离治疗胃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法。
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隆起性病变具有很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术前超声内镜检查能准确测量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大小,判定病变的来源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选择处理措施具有很好的帮助。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内镜检查确定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用透明帽吸引后,用尼龙绳套扎,并给予黏膜下剥离;对于大于1.3 cm的胃肠道隆起性病变,透明帽无法将病灶完全吸入其中,尼龙绳无法直接套扎者,国外有报道可经双通道内镜行尼龙绳套扎,我们的经验是先行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1:10000)加美兰,使病灶明显隆起,便于直接套扎,然后于套扎上方行黏膜下剥离治疗。
总之,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治疗胃隆起性病变既应用了尼龙绳结扎的优势,防止术中穿孔、出血的发生,又可通过黏膜下剥离完整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获得瘤体完整的病理诊断。尤其适用于年老或无法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而且经济,值得临床普遍推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