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眼睛的视网膜好比是照相机中的底片,而黄斑的位置却正好在视网膜的中央,主要与精细视觉及色觉等视功能有关,如果在黄斑部位有很小的病变,都可严重影响视力。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眼底病变之一,主要症状表现为在视野中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中心视力减退,乃至视力丧失。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AMD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和日常保健意识的日益提高以及眼科诊断技术的进步,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近年来对我国老年人盲和低视力的病因调查,发现老年黄斑变性所占比率最高, 患者人数有3000万之众,并且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病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一)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分类
临床上老年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干性老年黄斑变性又称萎缩性老年黄斑变性,约占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90%,以视网膜色素上皮退变为主,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所致黄斑区萎缩变性。
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又称渗出性或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约占10%左右,特点是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视网膜或/及色素上皮有浆液或/及出血,黄斑区瘢痕形成,往往导致视功能严重受损,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常规的眼底检查,结合眼底视网膜及脉络膜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等眼科仪器检查,老年黄斑变性即可获得明确的诊断。
对于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至今为止,在现代医学中仍未找到一种能阻止本病病程进展的确切有效的药物疗法。对于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可予以一些支持疗法,例如:抗氧化剂治疗,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防止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保护视细胞,起到视网膜组织营养剂的作用。
近年来伴随视网膜基础研究和临床手术的进展,视网膜移植实验研究的成功,以及人工视觉、干细胞研究的不断进展,使晚期严重视力下降的患者看到了希望。对于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是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位于黄斑中心凹外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可用激光光凝封闭新生血管。
位于黄斑中心凹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应用光动力激光(PDT)、经瞳孔温热疗(TTT)或眼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及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目前,雷珠单抗的临床应用以及VEGF Trap-eye的出现,为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包括视网膜下出血、玻璃体积血的取出,视网膜下CNV取出以及增殖膜的剥除,黄斑转位术等等。
(三)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预防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的确切原因仍未定论,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慢性光损伤、营养失调、有毒物质的侵害、免疫因素等有关,一般认为是在机体衰老的前提下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黄斑病变患者问诊过程发现,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容易高发老年性黄斑变性: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研究显示吸烟与老年性黄斑变性有直接联系;肥胖和高血脂以及有心血管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的人,眼睛黄斑部的血管也比较容易出现病变;过度的光暴露,可以对黄斑部造成累积性的伤害,也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可疑因素之一。
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患者的自我检测可及时发现病情,帮助医生争取时间,从而最大程度保持视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