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仍呈上升趋势。由于恶性肿瘤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肿瘤的三级预防成为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控制癌症的关键。其实,这不是一个新的认识,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治未病就体现了的三级预防思想。
《内经》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体现了“早防”“先防”的学术思想和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可促进护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确保“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护理工作目标的实施和推行。
因此,如何发展治未病的观念,如何将治未病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积极改善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必须承担的任务和责任。目前,这种思想不仅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中,而且在肿瘤的防治领域更是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意义。治未病精神,囊括了如今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核心思想,值得充分重视。
一、治未病与肿瘤一级预防
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当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医学的目的也不仅是治好病,使人不得病才是上上策。肿瘤的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是肿瘤发生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重新认识“预防为主”,学会“预防为主”,真正做到“预防为主”。中学时期,我们就学过事物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变达到了一定的度,就会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亚健康状态是指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动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包括:心理障碍、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失调、腹胀、心慌、胸闷等,甚至有欲死的感觉,然而并无器质性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就是目前经常提到的“过劳死”。
高文焕、高秀敏、何勇、王均瑶等均与“过劳死”有关,例子比比皆是。有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正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国家。除了复杂的社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健康的认识不足。这部分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是疾病过程中的量变。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约占到总人口的60%,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这个比例不断上升,所以目前的预防医学的重点是对亚健康状态的救治。
有人预测21世纪医学重心必然是“亚健康状态”的防治研究。任何的疾病,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因此,医生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识未病。张仲景所说“上工治未病”就是所有优秀医生思想境界的追求,也是对做好一名医生的最高要求。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降低肿瘤发病率的唯一办法是病因预防。确定影响恶性肿瘤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寻找易感人群,是目前癌症预防的关键。如已经明确吸烟与肺癌发生呈正相关,戒烟可降低肺癌的发生率,这在美国已经成为现实。对于癌前期病变进行有效的治疗防止其癌变,与中医学“既病防变”的学术思想相一致。如通过激光烧灼、局部切除等去除癌前病变,可以防止癌症的发生。
作为医生,应充分利用自已的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消除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各种因素,如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改善饮食营养结构;增强体质等等,使更多的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治未病”理念,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二、治未病与肿瘤二级预防
肿瘤的二级预防主要是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它要求广泛进行肿瘤的筛检普查;对肿瘤高危人群实行监测;提高早期诊断能力;对癌前病患尽早根治;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等等。治未病中,“扶正培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思想充分体现了肿瘤的二级预防。
对肿瘤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进行大规模的群体普查,及早发现病人,及时进行防治,这是预防恶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方法。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过,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亦很高,此可以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指征之一。目前癌症治疗还离不开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但是手术的创伤、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往往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这时,中医治未病则发挥了优势。
肿瘤治疗中常采用“扶正培本”等中药配合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能明显减轻治疗的副反应,增加患者的抗病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甚至治愈。对于放疗、化疗副反应,可以“未病先防”,也就是要在出现各种放化疗副反应之前或之后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副反应发生几率,降低各种症状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对治疗的耐受程度。
如高强度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极高,及时的应用细胞生长因子可有效地降低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率。“既病防变”就是在治疗急性放疗副反应的同时,注意疾病的转变,尤其对于放射性脑病、放射性肺炎等迟发的放疗副反应,采取措施可降低这些副反应的发生率。如临床上采用养阴润燥、活血等治法,来防治迟发的放疗副反应。
作为医生,亦应重视心理调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机体痊愈,阻止疾病恶化,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亦为“治未病”。
三、治未病与肿瘤三级预防
目前肿瘤三级预防的目标是防止病情恶化,防止残疾。其任务是采取多学科综合诊断(MDD)和治疗(MDT),正确选择合理甚至最佳诊疗方案,以尽早扑灭癌症,尽力恢复功能,促进康复,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甚至重返社会。主要方法包括研究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进行全面的康复、护理指导; 加强功能和体力锻炼;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和饮食等。
通过预防和截断转移,使患者在带癌生存过程中,获得全面康复,或通过中医药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其相对的平衡,一定程度上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它不仅使得治疗模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传统肿瘤疗效的评价提出了质疑。
特别是近年来靶向药物的发展,它不仅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可能改变了传统肿瘤治疗疗效的判断标准,结合对恶性肿瘤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的认识,让我们意识到肿瘤治疗不仅在于“寻找、破坏和根治”,更重要的在于“控制”,并且提出把恶性肿瘤当成“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来对待,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尽可能地调理减少疾病负荷,控制和减少肿瘤对机体的危害,长期保持病人的良好生活质量与肿瘤“和平共处”、“带瘤生存”。
“带瘤生存”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如中晚期癌症病人经过综合治疗或单纯中医疗法,病情得到控制,可以出现一批带癌生存者。这类病人尽管体内肿块没有全部消除,但经过中医药的长期治疗,配合心疗、气功、太极拳、食疗、药膳等养生康复手段,可以使患者带癌生存,或延长其生存期,或改善其生存质量,不仅有效防止癌症的转移,同时还为进一步根治争取了时间。
此外在坚持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应用食疗药膳等病人欢迎的寓医药于食饵的方法,以扶助正气,激发胃气,促进食欲,提高机体免疫机能,改善全身状况,也是“治未病”和预防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这种在“治未病”观念下的康复防治措施在晚期癌肿患者身上,比单纯应用抗癌治疗的疗效要优越得多。
总之,目前医学研究在如何减轻患者痛苦、治愈疾病为目标的前提下,医学研究重点已经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同时大部分人也意识到亚健康状态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导致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提前,这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
肿瘤作为威协人类生命的第一大死因,已经成为观注的焦点,如何合理、有效地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到肿瘤的三级预防中去中,这对于我们肿瘤专科医务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考验。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和顺应性,充分体现了中医学防患于未然和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继承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是一项能促进现代医学发展,普遍提高社会人群体质的神圣使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现在做起,从人人做起,只有“未雨绸缪”才是上上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