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乙肝)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国普通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阳性率高达9.18%。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后的慢性化率取决于感染年龄,年龄越小慢性化率越大,围产期感染70%-90% 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预防慢性HBV感染的关键。
如何阻断母婴传播呢?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乙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成分是HBsAg,能诱导人体主动产生抗-HBs而发挥作用。乙型肝炎疫苗一般需接种3 针, 按照0、1、6 个月程序, 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 分别间隔1 个月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第1针原则上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 越早越好。
足月产的新生儿,如果母亲为HBsAg阳性,出生后必须及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0、1、6个月3针方案)。HBIG需要在出生后12小时内使用,越早越好。其有效成分是抗-HBs,肌内注射后15-30min即开始发挥作用,保护性抗-HBs至少可以维持42~63天,此时体内已主动产生抗一HBs,故无需第2次注射HBIG。如果孕妇HBsAg结果不明,有条件者最好给新生儿注射HBIG。如果母亲为HBsAg阴性,新生儿均按“0、1、6个月”方案接种疫苗,不必使用HBIG。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
早产儿乙肝疫苗接种同足月产新生儿有所不同。因为早产儿相对于足月产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通常需要接种4针乙型肝炎疫苗。HBsAg阴性孕妇的早产儿,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出生时体重 ≥2000g时,即可按0、1、6个月3针方案接种,最好在1-2岁再加强1针;如果早产儿生命体征不稳定,应首先处理相关疾病,待病情稳定后再按上述方案接种。如果早产儿<2000g,需要等到体重达2000g后接种第1针(如果出院前体重未达到2000g,在出院前接种第1针);1-2个月后再重新按0、1、6个月3针方案进行。HBsAg阳性孕妇的早产儿出生后无论身体状况如何,在12小时内必须肌内注射HBIG,间隔3-4周后需再注射一次。如果生命体征稳定,无需考虑体重,应尽快接种第1针疫苗;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待稳定后,尽早接种第1针;1-2个月后或者体重达到2000g后,再重新按0、1、6个月3针方案进行接种。
新生儿接种第1针疫苗后,多数抗-HBs仍为阴性或低于检测值下限,家长不必太过紧张;接种第2针后1周左右,抗-HBs才转为阳性,此时代表人体对乙肝病毒开始具有免疫力;接种第3针可使抗HBs水平明显升高,延长保护年限。新生儿全程接种后抗-HBs阳转率高达95%-100%,保护期可达22年以上。人体主动产生抗-HBs后,具有免疫记忆,即使抗-HBs转阴,再次接触HBV,机体也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抗-HBs。因此,非高危人群无需加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