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辨别病变性质
――涉及八纲辨证的哪几纲?感觉应是阴、寒、虚、实、里、表为主,其中的“虚”自然不必解释――阳气虚寒;尽管下肢肿可以被认为“在表”,但其是在里之寒湿的外在表现,当然也可以认为当初是由外感寒湿所致,目前是阳虚寒湿证。
2、其次是涉及哪些病理因素?
――中医治病,无非“扶正”或(和)“祛邪”。但所谓祛邪,无非是针对常见的风寒暑湿燥火热痰瘀毒郁这有限的几种邪气而已,所以,看看这个患者存在哪些“邪气”?寒、湿、水是显证,那有没有痰或瘀?有没有气滞?口中涩感多属燥热伤津,口水多更属脾虚或肾虚等所致不运或水泛。
3、第三是病在何处?
――你说在中焦,看来不仅如此,辨病位还是从五脏来分析更实用。我看更多的是在脾肾,在脾的理由充分,在肾的依据包括下肢肿、晨起大便急迫,仲景所谓腰以下肿当利小便选用肾气丸,晨泻有类似于五更泄――多属脾肾虚寒,甚至肾虚为主。其他不少方面都可以判断病不仅在脾,而且在肾。你可以多方面仔细揣摩。
――此外,为什么口涩与口水多可以同时并见?一般口中津液不多时会口涩,正如书上所说口涩多属燥热伤津,但此患者二者并见,我以为这中间可能有个津液运行道路受阻的因素。
――再则,肢体“木”的感觉,要考虑气血问题,中医有“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此患者之木,血虚否?抑或是阳虚寒湿所致。
4、分析至此,治疗方向就不会有大的错误。
你首选苓桂术甘汤加薏仁,药后晨起大便急迫感消失、饭量增加,口干,等,显示药物有所对症,二诊你用的方药就明显太杂乱了。比如增白芍是与桂枝相合调营卫,还是与附子相合真武意,还是想佐温药?又加麦冬、生地少许,都显得犹豫不决,或试图面面俱到?我的经验是阴证用阴柔之品除非与阳刚之药并行才可。
总之,这个患者,自然已属久病,虚实并存,治疗不需要急于求成。解决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既可以得到显著疗效。在治疗上可以“摸着石头过河”,边治边调整方向与主次。
下次你再开处方,我觉得有几个路子可以考虑,重在温阳燥湿、健脾益肾,佐以活血通络。比如你可以逐渐大胆增加附子用量――但要先煎――逐渐增大,或可用到30~50g,当然要配伍干姜、甘草、桂枝等。如若肢体水肿,黄芪合、防己、桂枝可以考虑,因为黄芪是一味走表的药物,联合附子,可以试试看。这几年中医界的扶阳派很兴旺,我是支持认为有其中的道理的,但我认为不能走的太偏,而是要“有是证用是药”,并且随证配伍才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