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患者徐某某,男,27岁。10天前有一次大量饮酒史,7天前突感头痛,当晚出现发热、畏寒,测体温39.5℃,自服感冒药无效,次日到知名省级中医院神经科门诊求治,予阿昔洛韦、利巴韦林静脉输液治疗三天,并用平肝阳、通络止痛方药治疗,方药如下:
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30g,白芷15g,川芎20g,藁本10g,羌活10g,栀子10g,全蝎6g,蜈蚣2条,细辛3g,葛根15g,菊花10g,甘草10g,焦楂曲各10g, 五剂。
服上方中药5付,患者仍然高热、头痛,五天来先后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查头颅CT、MRI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科将患者以“病毒感染?”转至感染科门诊治疗。恰巧是周二下午我门诊。
【刻下】:患者仍发热,体温在38.5~39.8℃,入夜为重,伴微畏寒,头痛剧烈,影响休息,纳谷尚可,饮水不多,汗出不多,大便不干,小便微黄,苔薄微黄而腻,舌质偏红,脉浮滑数。辨证属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三阳合病,湿热阻遏。拟方如下:
柴胡10g,黄芩12g,生石膏50g,知母10g,青蒿15g,藿香15g,佩兰10g,桑叶10g,野菊花15g,连翘30g,六一散30g,白僵蚕10g,蝉衣6g,大黄5g,片姜黄10g,苦丁茶10g,牛蒡子15g 三付,水煎服,当茶饮。
因为当时非典、流感的教训,加上当前的医患之间脆弱的关系。我叮嘱患者最好留院观察,但患者及其夫人都不同意住院。只好嘱患者三日内随访必要时住院治疗,同时留下我的手机号,告诉他们每天都要告诉我病情。
【疗效】 患者服药1剂药后,患者当晚未见发热,头痛不显;第二天午后发热37.8℃,头痛能够忍受;第3天体温正常,无头痛,余症均消失,停药治疗。
【分析】 临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何其多?但中医将之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西医认为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其他,二者差不多。但问题是,落实到治疗,两种医学的差异也就变得相当大了!
临床上许多发热原因待查的患者,西医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我见到有些患者在省城三大医院分别住院综合检查后,均未能够明确发热病因,几万块钱花出去了,痛苦依然存在。
中医面对此类疾病,实际上有关辨病、辨证两关基本问题。辨病不仅要尽可能的辨清西医疾病,更要辨别中医“病”,后者实际上就是抓主证的问题;然后在辨证论治。
本案患者以“发热、头痛”为主症,前医按“头痛”治疗无效,后者按“外感发热”治疗,一剂而获显效,三剂而病止。不想说别人辨证怎么样,问题是就这样有效,道理何在,不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