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病毒俗称多瘤病毒,BK病毒的术语起源于一例姓名首字母为BK的肾移植患者,1971年该患者首次被证实体内存在多瘤病毒。人多瘤病毒分两类:病毒性脑病相关的JC病毒和肾病相关的BK病毒。约80%的人群存在多瘤病毒抗体。该病毒在终末期肾脏病、供肾者和移植受者的发生率尚无明确界定。肾移植后多瘤病毒尿症、病毒血症和BK病毒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0%、13%和8%。目前已成为肾移植患者移植肾功能不全和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网上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咨询比较多,在此提醒务必重视BK病毒肾病的发生,本文重点与肾移植病友谈谈BK病毒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早期诊断的相关问题。
一、BK病毒肾病的临床特点
BK病毒肾病成为肾移植后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BK病毒肾病好发于移植术后1年或1年之后。BK病毒肾病的临床表现常为非特异性的。早期血肌酐甚至可在正常水平,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移植肾功能减退,可有血尿、蛋白尿、排尿困难、尿路狭窄、发热等症状。BK病毒可引起急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移植肾活检组织病理。
二、BKN的危险因素
过去人们对BKN的危险因素关注不够。在CsA免疫抑制时代,BKN并不常见,只是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关于BKN的危险因素,目前流行BKN的“二重打击复活假说”。
2.1.长期大剂量应用免疫抑制剂
大量证据显示长期大剂量应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和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可促进BK病毒复制。多个移植中心显示,将既往的CsA+硫唑嘌呤(Aza)免疫抑制方案切换为FK506、MMF后,BKN发生率显著上升。大剂量的FK506(全血浓度在8ug/L)或MMF治疗使得BKN发病率提高13倍。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BKN在接受FK506或MMF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肾移植患者中的发病率为5% 。因此FK506或MMF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有增加BKN发生的危险。
2.2.病毒复活
在鼠类模型中观察到,小管损伤可促使BK病毒大量复制;临床也观察到,相当多患者在经历了急性排斥事件后发生BKN;这说明,急性排斥等因素引起的小管损伤是导致BK病毒活跃复制的另一重要因素。实验证明,急性排斥时免疫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为多瘤病毒的感染及复制提供了便利。侵袭性较强的病毒基因型是另外一个病理性遗传因素。移植肾内潜伏的BK病毒是导致BKN的根本。健康成人肾组织存在静息的BK病毒的比率高达50%,主要位于肾髓质,正是由于FK506、MMF等药物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此时发生小管的损伤,就可能导致静息的BK病毒复活、增殖,发生严重的BKN及移植肾功能减退。
三、BKN的早期诊断
BKN的诊断,必需结合临床、移植肾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诊断BKN必须要在移植肾活检病理资料上证实有BK病毒感染的存在。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水平上诊断BKN,一方面需要有病毒损害的病理学改变,并能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证明系BK病毒所致;另一方面则需排除其它一些可能与BKN肾损并存的病理情况,如排斥反应、药物性肾毒性及移植肾病复发等。在BKN早期,因其病理学改变无特征性,也无炎细胞浸润,而病变常呈局灶性,且多位于肾髓质部位,故此时若无供肾活检资料对照,临床上极易漏诊。一旦明确诊断,移植肾就出现明显的病理学异常,不同程度地间质炎细胞浸润,以及肾间质纤维化。因此,早期诊断BKN并阻止病毒的复制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1.尿沉渣分析
由于BK病毒定位于尿道上皮,因此移行上皮细胞BK感染将早于肾脏的BK病毒感染。尿沉渣分析每个高倍镜视野中见5个以上圈套细胞(decoy细胞)即具有临床诊断价值。所谓尿液中decoy细胞,是指有BK病毒包涵体的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尿液中检测到decoy 细胞,100%能够反映泌尿生殖道有BK病毒复制。该方法结合临床可大大提高BKN的早期诊断率。尿液细胞学检查花费低廉,方法简便,在肾移植受者中值得广泛筛查BKN。相反,尿液的BK病毒PCR成本高且临床意义不大,不值得推荐。
2.PCR检测技术 BKN的治疗中监测病毒的载量(viral
load)是评判疗效的重要指标。PCR检测患者血清BK病毒DNA,病毒超过7700拷贝/ml血清即认为临床阳性标本,该方法诊断BKN的准确率在50%以上。Nickeleit等观察在肾功能稳定的患者中定期肾活检,并采用定量
PCR 检测肾组织BK病毒,有助于早期诊断BKN。肾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明显地提高确诊率。但是,在健康成年人群中分别有50%和40%的肾组织和输尿管中潜伏有BK病毒。肾脏髓质是病毒载量最高的部位,每100000细胞中可有4000个BK病毒拷贝。活动性感染仅指BK病毒大量复制的情况。BK病毒再活化的发生率约35%。BK病毒特异性地存在于上皮细胞,尤其是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的壁层上皮细胞。它利用宿主细胞进行扩增,随细胞坏死释放,通过结合于顶部细胞膜被胞饮进入细胞并进入细胞核而形成小管内的空泡状结构。
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使用SV40病毒T抗原(simian virus 40 T antigen)或BK病毒T抗原(BK-virus T
antigen)试剂盒,对石蜡包埋的肾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如果小管上皮细胞核内着色阳性,即可确诊BKN。
4.电子显微镜技术 在电镜下,细胞核内可见BK病毒的包涵体,为晶体颗粒,直径约40nm,呈致密结晶样排列,根据其大小很容易与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鉴别。病毒所宿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溶解病理学改变,可表现为细胞核不规则地增大,染色质深欠不一。肾小管上皮细胞溶解破坏后,脱离肾小管基膜进入肾小管管腔,可使肾小管基膜呈片状/斑片状裸露。
总之,对BK病毒肾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获得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