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脑血管病是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和第一位的致残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在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引起脑卒中的机制包括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远端血管的栓塞,以及血管狭窄引起局部脑组织的低灌注损伤。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和抗高血压类等。手术治疗包括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血管内膜旋切术、激光或机械辅助的血管再通术等。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中,动脉内膜剥脱术操作相对简单,疗效已经为50年的临床实践所验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年开展起来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新技术。其中,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是用球囊将狭窄血管扩张后,再永久性置入状金属支架。狭窄动脉处置入支架可以减少狭窄部位内膜斑块的脱落,改善狭窄引起的脑组织低灌注。状态和预防狭窄的进一步加重。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因为创伤小、一般不需全身麻醉、并发症少等优点而成为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一个新选择 。
中国有700万脑血管病患者,每年还有200万新发患者。因此,我们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脑血管病患者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发病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目前还没有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报道,缺乏针对中国人的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Ⅰ、Ⅱ级证据。在制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指南和适应证标准时,暂时还只能参考和学习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和经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东西方人由于生活方式、经济文化和人种的不同,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和远期预后存在很多差异。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部位、病理特点等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时,要考虑到这些差异因素,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研究结果。有必要对中国人脑血管病发生的解剖学、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系统研究,针对其特点制定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联合诸多学科的从业人员开展协同研究,而神经科医生将在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