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昏迷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倾向于脑结构性损伤而非功能性改变。
引起昏迷的脑结构性损伤通常是大的破坏性或占位性病变 (如出血、梗死、外伤、肿瘤、感染等),
直接或间接(如继发性脑结构移位导致脑疝)累及了非特异性上升性网状结构系统;代谢性病变通常是通过影响能量代谢(如缺血-缺氧、低血糖、低温/高温、严重维生素缺乏、感染等),导致神经元膜兴奋性(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高渗或低渗状态、高血糖、全面性痫性发作、脑挫裂伤、药物过量以及中毒等)或突触传递
(如肝、肾、肺、胰等器官衰竭,发生肝昏迷、氮质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等,以及毒性代谢产物堆积、假性神经递质生成等)的阻滞而引起昏迷。
仔细询问病史,观察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呼吸模式、瞳孔和眼球运动以及脑干反射,通常能确定导致昏迷的大体解剖部位和病因。根据昏迷时神经反射消失或恢复的序贯性变化,以及昏迷的程度和可逆性速度,有助于确定昏迷的性质是结构性病变还是代谢障碍。
在原发性脑结构病变,病理变化与神经功能障碍呈一致性,即使意识恢复亦常遗留严重残疾。Levy等发现,如非外伤性昏迷24h,瞳孔对光反射仍消失,72h没有对疼痛刺激的运动反应,7d没有眼球移动,表明患者难以存活。Edgren等认为,72h后仍没有对疼痛刺激的运动反应,是预后不良的敏感征象。Hamel等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了596例非外伤性昏迷(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心脏骤停占31%,脑卒中占36%)患者2个月时死亡(69%)和重残(20%)情况。他发现,患者入组第3天检测的5项临床变量与非外伤性昏迷2个月的死亡率独立关联,包括脑干反射异常、不躲避疼痛刺激、无语言应答、血肌酐水平增高≥132.6umol/L和年龄≥70岁,校正的优势比(oddratio,OR)分别为3.2、4.3、4.6、4.5和5.1;含有4-5项变量者,2月时的死亡率为97%。脑干反射异常或缺乏对痛的运动反应,都较准确地预告了患者2个月时的死亡和重残率(96%)。
在系统性代谢障碍性病变,昏迷逐渐发生,通常不伴有局灶性神经体征,瞳孔对光反射保留是其特征。偶然在某些药物中毒(如阿片类、抗胆碱能药物过量)时,可能发现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但通常为对称性。原发病因一旦控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改善迅速甚至被称之为戏剧性改善,除非病程晚期已经合并不可逆性脑结构性损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