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1~2mg/d1)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1)时则为显性黄疸。
病因:
1、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南京市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沈建军
2、肝细胞病变以致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
3、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梗阻性(阻塞性)黄疸。
4、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常见征象,一般认为其发生率在足月儿约为50%一70%,而在早产儿则可能更高一些。黄疸可以是一个生理现象(生理性黄疽),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病理性黄疸),而未结合胆红素的过度升高可以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可造成婴儿早期死亡或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具有以下特点:
①黄疸出现时间:在生后2-3天出现。
②黄疽程度:属轻度到中度黄染,呈浅杏黄色或黄红色带有光泽,进展缓慢。
③黄疸高峰时间:在生后4-5天。
④血清总胆红素值: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05.2umol/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6.5umol/L。
⑤黄疸消退时间:一般在生后7―10天左右,足月儿最长不超过2周;早产儿不超过4周。
⑥伴随症状:除黄疽外,无贫血或肝脾肿大等症状,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早产儿的黄疸出现时间可能迟一些,程度可重一点,消退时间也可晚一些。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可因民族、地区、围产期产妇的情况以及新生儿个体情况而不同。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须治疗,只要提早喂养,供给足够的热量及液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光线充足,即可使黄疸程度减轻及消退加快。
病理性黄疸:
(一)诊断标准 凡具下列其中之一者,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①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
②总胆红素一般足月儿>205.2umol/l,早产儿>256.5umol/L。
③黄疸进展迅速,总胆红素每24小时升高的速度超过86umol/L。
④结合胆红素>26umol/L。
⑤黄疸持续时间延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复出现,或进行性加重。
(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分类
1、溶血性、肝前性黄疽:
(1)先天性红细胞缺陷,包括红细胞膜的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的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丙酮酸激酶(PK)缺陷症;以及异常血红蛋白病。
(2)获得性红细胞缺陷,包括免疫性,如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非免疫性,如药物、代谢紊乱、窒息、缺氧、休克、酸中毒、早产儿、维生素E缺乏、红细胞增多症、血肿、吞入母血、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以及糖尿病母亲所生的婴儿等。
2、肝细胞性、肝性黄疸:新生儿肝脏酶系统的缺乏,常见的疾病有:各种感染(如脐炎、肺炎、败血症,还有脓疱疮、真菌感染、肠炎及其他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母乳性黄疸;少见的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包括有两种类型:
①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如良性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暂时性家族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Lucey-Drisoll综合征),均属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病。
②结合胆红素增加:主要是肝脏排泄障碍。在新生儿期发病的有黑色肝黄疸综合征(特发性黄疽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和特发性血胆红素过高综合征(Rotor综合征),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阻塞性、肝后性黄疸:新生儿期常见的阻塞性黄疸为胆道阻塞及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胆道阻塞包括肝内或肝外的胆道闭锁、狭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汁粘稠(胆栓)综合征。:
(新生儿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新生儿高胆血症的治疗方法有三种:即药物疗法、光照疗法及换血疗法。光照疗法及换血疗法本节附二另有介绍,本节介绍高胆血症的药物疗法。
1、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药物:常用的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剂量为每日5mg一8mg/kg,分3次口服,疗程3-7天。活性炭及琼脂口服,可减少肠壁对未结合胆红素的吸收,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
2、减少血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水平的药物及生物制品:白蛋白能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结结,使之不透过血脑屏障,减少核黄疸的发生,用量为每日1g/kg。如无白蛋白,可用血浆25m1/次,静滴,每日1-2次,连用2-3天。使用碱性液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也可使血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减少。
3、抑制新生儿溶血的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活跃肝细胞酶的活力,降低红细胞脆性,减少溶血的发生,可作为重症新生儿溶血病的综合治疗中的一种药物。但因光疗加用激素并未提高疗效,且激素的不良副作用较显着,故非必要时,不作常规使用。
4、减少胆红素生成的药物:锡卟啉对血红素氧合酶具有强有力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能有效地阻断血红素的离解。起到控制血清胆红素增加的作用。剂量为0.75umol/kg,肌注,每日1次,连用2―3天。主要副作用是可引起皮肤对光照的过敏反应。
中医黄疸,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点,其中尤以目黄为要。《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杂病源流犀烛》:“目黄者曰黄疸,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上熏于目,故目黄。”其发病多与湿邪有关,如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而致湿热或寒湿阻于中焦,熏蒸或瘀阻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则可产生黄疸。
黄疸与黄胖不同。《类证治裁》:“黄疸目黄,身不肿。黄胖多肿,其色黄中带白,目如故,疲倦少神。病源虽同属脾,然黄疸由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又劳力受伤亦成黄胖,能食易饥,疲倦无力,俗名脱力黄,此又在虫食黄疸之外者。”临床对黄疸可分阳黄与阴黄两类。阳黄可分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胆道阻滞;阴黄则分寒湿内阻和瘀血停滞等证。
【常见证候】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寒湿内阻: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停滞: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症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
脾虚血亏: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相关文章